本Script功能提供瀏覽字級大小的變更,若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項功能,也不影響你閱讀本網站資訊。
首頁   正體   簡體   English   網站導覽   護持捐款   課程報名
 
文字大小
官方帳號
 
 
 
 
訪客人數:
10701668 位訪客
首頁 > 慈善 > GFLP > 大雨兒童資助計畫
轉寄好友 (另開新視窗) 友善列印 (另開新視窗)
〈大雨托兒所系列故事之二〉大雨後的彩虹 - 貧戶的希望與微笑
日期Icon 2009-08-08




大雨托兒所系列故事與仰光初相見,並不如想像中的荒涼落後,街頭隨處亦看得到高樓大廈、電影院、購物商場,還有廣告看板!可是當車行到鄉間,房舍的樣貌都因應地形、地勢為之丕變,放眼望去,只見「純天然有機」的高腳屋立在田中。以當地最常見的棕櫚葉為屋頂,手工製編的竹片為牆,幾坪大的室內空間,就是一家人吃喝拉撒睡的活動區域,儘管房子簡陋,但是與廁所一定分開,這個當地習慣還算衛生。當我們在路旁借用民房廁所時,只能「將就方便」,其簡單狹小不在話下,對這個發電有一搭沒一搭的地方,電視、自來水,一切文明家電都算奢侈品,當然更別說自動沖水馬桶。但據靈鷲山緬禪中心同仁表示,能讓大家借上廁所的家庭,通常算是「好人家」了,「如果看到現在的高腳屋已經受到震撼,那即將到訪的偏遠農村會讓大家瞠目結舌。」

來到果目鎮欣羌村,果真親眼目睹窮鄉僻壤的侷促,時空彷彿倒退回到十九世紀初期,即使如此條件不足,在翁阿布大雨托兒所,我們還是看到了未來希望種籽的萌芽。不少母親津津樂道孩子在就讀大雨後的轉變,「這孩子回家後會手舞足蹈地把老師教的歌曲表演給我們看…」,「我們家希蒂萍回家來總是好開心說我們要禮敬菩薩、尊敬長輩…」這番懇切的分享,讓我們深入瞭解靈鷲山在偏遠鄉村開辦大雨托兒所,為多少家庭帶來生活中的期待與夢想。

緬甸提供的的幼兒教育資源不足,讓年年雨季的嚴峻考驗成為農村幼童養育上的「天敵」。有了大雨托兒所,處於發育重要階段的小小孩,可以學識字,體驗傳統文化,培養衛生習慣;還有活潑的舞蹈歌唱、團隊遊戲來訓練體能。再加上每日免費供應的營養午餐,這些農村小朋友比起城市兒童毫不遜色。誠如淨念法師所說:「跨國NGO援建計畫的成功關鍵,在於是否融入當地生活的需要與感動。」從一開始的陌生恐懼,小孩子漸漸地喜歡上學,回去也變得很會表達,給弟弟妹妹「宣傳」;大雨托兒所使原本與世疏離、閉澀羞赧的小孩有了讀書的渴望,也讓知識條件不足,只能打零工為生的家長驚喜又期待,開始對未來有了脫離貧困的盼望。

期盼脫離「打工仔」的宿命

由於欣羌村地處偏遠,當地鮮少見到外國人,為了進一步了解「大雨家庭」的轉變,我們特別徵得同意,訪問MA THIN及她的家庭。MA THIN不是本地人,因為嫁夫隨夫,自然與先生定居於此。公公婆婆皆是打零工維生,丈夫因為讀書不多,從小跟著父母也成為打工仔,可說是「一代雜工,世代雜工」,MA THIN的先生表示他們幫人家看守土地,也無自有的房舍,「只希望能讓孩子多讀書,有機會脫離世代雜工的命運」。家中有四個孩子,二兒子讀到六年級輟學,因為家裡有限的錢只能勉強供應成績好的大女兒繼續升學;二兒子平日就跟著父親一起打零工,幫父母分擔家務。MA THIN欣慰說道,以前只能等到孩子七歲直接上公立小學,現在老三滿四歲可以上大雨托兒所,不但能早點奠定讀書的基礎,又可以減輕家裡的負擔,「這對我們來說真是再好不過了!」高腳屋中,我們看到緬甸底層社會中貧農的掙扎求生,也驚喜於他們自有一份「安貧樂道」的恬靜自在。

老奶奶的微笑

同樣境況的媽媽MA CHAW,三十五歲,身形嬌小的她,每天砍柴砍竹後,把遮陽用的長袖襯衫盤成環狀置於頭上,再頂住一大綑又長又粗的竹枝去販售,極其辛苦。做一天下來,工資不過緬幣千元,折合不到美金一元,也就是不到台幣三十元;看起來歲數遠超過實際年齡四十歲的先生,一天雜工,約可拿到緬幣兩千到兩千五百元的工錢。受訪當天,正好地主通知先生砍竹子,砍一棵竹子再運到港口可以拿一百塊緬幣,預計這一天工作勤奮點,可賺三千緬幣,掐指換算,還不到台幣一百元;這讓我們一聽乍舌的微薄薪資,卻已經讓兩夫妻又可安心養一天的家了。

這一家子上有高齡七十九歲,在去年風災後雙眼失明的婆婆,同樣做了一輩子雜工,駝背得厲害,無法自己行動,都得由先生攙扶、餵飯。下有五個孩子,大兒子在別的寺廟當了小沙彌,上六年級;大女兒目前在大雨托兒所當老師,十五歲的二女兒在家裡幫忙,因為當時家裡無法同時供應兩個小孩念書,比較不會念書的二女兒禮讓姊姊繼續升學;老四在寺院自辦的小學念四年級,只有老么有福氣到大雨托兒所唸書。因為前幾個孩子去唸小學後,不是畏懼讀書,就是反應平淡;原本不確定念大雨托兒所可以帶給小孩什麼幫助,沒想到老么在大雨上課後,明顯的營養改善,且成長反應更為機靈,成了全家老小的開心果,也燃起全家對未來更多的希望。

老么下課回來會自己先拜佛,再拜阿嬤,拜父母,讓MA CHAW跟先生非常驚喜;跟前幾個直接唸小學的兄姊相較,小朋友會與家人積極分享,還常主動說要分擔家務,讓他們有說不出的喜悅,覺得有了改變命運的機會。七十九歲的老奶奶,本來三不五時嘟噥著「早死早超生」的牢騷,現在卻每天下午都在等孫子放學回家,聽他嘰哩呱啦地說著今天老師教些什麼課程,學了什麼有趣的內容,老奶奶常常聽著聽著,臉上就浮出滿足的微笑。她說自己只會一天一天老下去,不奢求能得到孫子們的任何回報,「只期盼孩子以後能過得比我們更好,不用像我們一樣做苦工,更有前途了」。
 
上一則   |   下一則
 
聯絡我們 版權聲明 合作提案 個資政策 捐款資訊不公開聲明書(PDF) 捐款資訊不公開聲明書(DOC)

Copyright © 2014 靈鷲山佛教教團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Ling Jiou Mountain Buddhist Society. 信眾服務專線:02-8231-5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