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頁 > 教育 > 華德福教育全人實踐 |
|
|
人我之間?
|
 |
2018-06-11
|
|
|
|
|
許多人都有過朝山的經驗,在一聲聲莊嚴的佛號聲中,一步步穩定而緩慢的行腳,合掌,低頭,俯身,跪地,禮拜,將身心全然地投入在佛菩薩的慈悲心海中,肉體的疲累與膝頭的疼痛,彷彿變成心外的一種現象,在前進與跪拜之間,原本佔據了我們的心的覺受,變得清晰,而超然。
這種奇妙而莊嚴的感覺,總令人感動;也之所以朝山是筆者最喜愛的活動。這時讓人體會到佛陀在《楞嚴經》中所說,「有覺覺痛,無痛痛覺。」又像禪者參話頭,「我是誰?參禪是誰?拜佛是誰?」
老子曰,「吾之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這個身體,我見,這個因緣假合的我,確確實實是世人無窮苦痛煩惱的來源啊!
且讓我們看看這世間一般的教育,那些理應要為孩子們創造幸福、培養獲取幸福的能力的活動,卻總是在強調這個「我」,日復一日地一再突顯我;排名,競爭,積累配備,爭奪資源,互相批評、論辯⋯⋯只為證明自己優於他人。每年五月份學測大考完,報章雜誌又出現各種「滿級分學生專訪」、「貧窮學子苦讀上台大」……的報導;各高中職校門口則出現整列紅色「狂賀」的榜單,從醫學系到電機系,從臺大清大一路排到私立技術學院⋯⋯這些無不在告誡孩子們,你的「我」很重要,要在這個榜單上擠掉「別人的我」,你的存在才有價值……。
佛陀說,娑婆世界,名為「堪忍」;眾生就在這些無窮無盡的苦之中,如刀口舔蜜地追求渺小的樂;迷惑,執著,爭逐,忘掉了自己本自圓滿的靈性本質。
真正的教育是為了傳承人類文明的遺產,是為了幫助人過得更好,讓社會更進步,絕不應該繼續強化假我,繼續複製虛幻的價值,擴大苦的輪迴。
在生長中我與萬有共享
靈性的教育,會讓孩子們體會到自身生命的可貴,卻又能超越小我的生命範圍;對自己寶貴的人身有責任感,對眾生有同情心,對靈性的開展有所追求。
一切的存在都跟一切相關聯。失去了整體的脈絡,也就失去了意義。
在華德福學校裡,某間教室的晨間活動,我們可以聽見孩子們伴著手勢與腳步朗誦著:
「上有天,下有地,我在中間;前有光,後有影,我在中間;左有你,右有他,我在中間。」
我的存在,是因為有天有地,有你有他;在感恩中我存在,存在中我努力生長,在生長中我與萬有共享。
每個人都會唱歌;孩子們無不喜愛唱歌。低年級的孩子會在輪唱中感受到協調與節奏的美;中高年級的孩子會在合唱裡體會到和聲帶給人的喜悅與感動。這些是必須多人一起合作才能完成的。單單有我,或許可以唱得好聽;但當我重新定義了這個「我」,融入了別人的我,卻可以創造出無比的美麗。
華德福學校的孩子接受的是靈性的教育,是在日復一日的活動跟課程中,體會到「我」可以有各種樣貌,可以跟他人合一,也可以跑進樹上的鳥兒、或天空的白雲那裡去;可以成為幾何學的規律,也變成發現萬有引力的牛頓。
施泰納博士創辦華德福學校之時,一次世界大戰剛剛停歇;人的自私、愚昧與貪婪,種種被放大的我執,造成了無數的犧牲與悲劇。他特別提出,社會性是現代人要重新學習的重要能力,對其他的生命感興趣,視之為自己的一部份,人不應該只著眼在自身的個體性,而與群體割裂;因為這樣的割裂不只使人與靈性本質遠離,也使人與人之間逐漸疏離。於是他提出了三個因應的作法,一、發展出一種新的社會理念,其中人對於社會性感興趣,並有能力看見他人的獨特性;二、開發出新的社會形式,以彰顯作為個人的獨特性,並且鼓勵人與人在更深的層次彼此理解與合作;三、使人有意識地從事內在的意識開展、內在轉變與靈性的覺醒。
而教育,應該要為孩子們預備這樣的能力;學習合作,共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因為有眾生 故能成佛果
《華嚴經》云,「諸佛如來。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譬如曠野沙礦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逐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花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花果。是故當知一切諸佛。取佛果者。依于眾生。若無眾生。佛果不成。」
因為有眾生,故能成佛果。正如有人問施泰納博士,生命反覆輪迴,何時方休?他回答,「直至再無一人於輪迴中受苦為止。在那之前,我們都會為了受苦的人,再入輪迴。因為我們知道,他們是我們的一部份。」
華德福教育並非是一種在學校範圍內的美好活動而已;一切系統都是開放系統,所有的存在都彼此關聯,因此,這個教育的目標,是邁向一個真正健康的社會,在其中每個人可以開展自己的靈性,互相成就。這個理想的社會就是三元理想的社會,正如人具有意志、情感、思考的面向,社會亦然;這三個社會面向是生產與經濟的意志面向、文化與精神的情感面向,以及法律與制度的思考面向。基於人與人之間彼此相依又互相獨立的關係,理想的社會必須在經濟面博愛互助、文化面自由獨立、法制面平等無二。這樣的理想社會,有賴其中每個個體的健康發展。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標。
原來在孩子們天真的歡唱與讀誦聲中,他們比成人更能直接感受到這個眾生一體的真相。在地球飽受人類的自私與貪婪所摧殘的當代,我們期待著未來的孩子們,能擺脫假我的桎梏,能體會自身的有限與無限,能知道「我」是誰,認真而不當真,精進而不執著,以世間為道場,以眾生為道侶,創造出生命真正的幸福。
文/王智弘(本文轉載自有緣人第259期)
|
|
上一則   |   下一則
|
|
|
|
最近檢閱日期
:2007-06-22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