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頁 > 朝聖 > 朝聖 > 朝聖系列故事 |
|
|
我見菩提樹,便見於如來
|
 |
2015-04-15
|
‧緬甸 |
|
|
|
在緬甸,如果在街邊看到有人對著一棵大樹跪拜,或在大樹下發現一個小小的可愛神龕,裡面供著鮮花、清水或小小的守護神像,那麼這一定是一棵菩提樹。
據歷史記載,釋迦牟尼一生的幾個關鍵時刻都與植物連在一起:他降生在他外婆家花園裡的一株無憂花樹下,成佛於一株菩提樹下,圓寂於兩株娑羅雙樹下。如此這般,佛教便與植物結下了不解之緣。根據南傳佛經裡規定,寺院裡必須種植「五樹六花」,五樹:菩提樹、高榕、貝葉棕、檳榔、糖棕,六花:荷花、文殊蘭、黃薑花、緬桂、雞蛋花、地湧金蓮。
在這些植物中,菩提樹尤其受到尊崇,因為當年佛祖釋迦牟尼經過種種苦修後,正是坐在一棵菩提樹下時,仰望星空,終於覺悟,通曉一切智慧。因此菩提樹成為了佛教徒心目中的神聖之樹,幾乎每個村寨和寺廟的附近都栽種了許多菩提樹。在緬甸的許多佛殿裡,也會特意在佛像身後佈置一棵人造大菩提樹,以再現佛祖證得無上正覺的場景。
菩提樹(學名:Ficus religiosa),是一種桑科榕屬(又稱無花果屬)植物。原產於印度、中國西南部以及中南半島,是一種在乾燥季節落葉的半常青熱帶大型喬木,樹高可達30米,樹幹直徑可達3米。樹幹筆直,樹皮為灰色。樹冠為波狀圓形。具有懸垂氣根,在傷口處會分泌出乳汁。葉子為濃綠色,網狀葉脈,表面平滑有光澤,心形,有一個明顯延伸的頂端尾尖,是熱帶植物排水的特徵。據說,緬甸佛塔的外觀設計也是從菩提樹葉的這個造型而來。
而佛教徒也將菩提樹視為佛的化身,不僅絕不砍伐傷害,對樹頂禮膜拜也是司空見慣的事。《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三就有記載:「我見菩提樹,便見於如來。」
在緬甸,還有一個特別為菩提樹而慶祝的盛大節日。每年過了4月的新年,5月裡第一個月圓之日迎來的就是全國性的浴榕節。供養菩提樹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儀式,《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3有記載:「每至如來涅槃日,諸國王與臣僚都會到釋迦牟尼佛成道的菩提樹下,以乳灌洗,燃燈散花供養。」因此,西元六二九年許,大唐玄奘法師西行印度抵達釋迦牟尼佛成道菩提樹下時,亦五體投地,至誠禮拜菩提樹,以表菩提樹給釋迦佛遮蔽豔陽之恩,及對佛陀之感念和追思。
5月裡,緬甸進入高溫季節,在最炎熱乾旱季節給菩提樹淋水,不僅是祝願這棵樹茁壯成長,也是希望佛教弘揚光大之意。屆時,年輕男女圍著大樹唱歌跳舞,長者們虔誠祈禱供奉鮮花水果,場面非常天真熱烈。
2008年納爾吉斯風災,僅是仰光市的參天大樹就被吹倒了70%。緬甸人對大樹的愛護也由菩提聖樹延伸到了其它樹種,在僧人間發起了「讓樹出家」的運動。寺院的比丘們將自己穿破的舊袈裟披掛在樹木上,這棵樹便享有了出家人的尊貴身份地位,不得被砍伐。這種將現代環保意識與古老佛教習俗相結合的做法真正實現了「過去、現在與未來本是一體」的理念。
|
|
上一則   |   下一則
|
|
|
|
最近檢閱日期
:2007-06-22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