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祥經》中佛陀說:熱忱/精進、法行、不動搖等是爲最吉祥。
從圓滿的角度來說,誰不希望自己在經濟上是豐裕的;在智慧上是卓越的;在情感上是幸福的;在家業與傳承上也能夠滿願。但如何才能得到這樣圓滿的結果呢?
就《佛說食施獲五福報經》來說,布施者將可獲五福:「人持飯食施人,有五福德令人得道,智者消息意度弘廓,則獲五福。何等為五?一曰施命,二曰施色,三曰施力,四曰施安,五曰施辯。」
今生富貴吉祥的人,多因為過去累積的布施福德,或是祖先家人做了很多善事。能廣結善緣,今世自然就幸福順利,富貴有餘。這也是要告訴我們布施他人,當下可以幫助他人改善現世生活,同時,這些也能為我們自己的未來造福,創造更好的命運。所以,積極行善布施對於自己本身命運的發展有密切的關係。

熱忱/精進(tapo)
「熱忱」(tapo),或翻譯成「精進」,原本是指以攝護諸根,減少貪戀及無明,抑制懶惰。佛陀鼓勵我們以堅強的精進毅力去滅除貪婪及瞋心的污穢,當我們克服內心的惡念,由於是斷捨離及獲得解脫增上的原因,所以當知是吉祥。
然而,更積極地來說,熱忱或精進也包括了積極波羅蜜的善行,心道法師說:「熱忱是一位宗教家必需保有的一份本懷,如果師父待人冷漠,大家下次就不來了,所以,對於宗教家來說,熱忱是非常重要的。所有的工作,人、事、物是最麻煩的;但,我們不可逃避,要運用五德(面對、積極、樂觀、正面、愛心)積極面對。在生活中,都是用正向思考面對每一件事情,這就是我們熱忱與精進的方法。」
這種宗教家的熱忱,也包括我們參與義工服務,都是一種無私奉獻與布施波羅蜜,這樣的熱忱與精進,能將貪、瞋、癡轉換成布施、慈悲、智慧。我們能將心境如此轉化,用正面態度面對人生,相信命運將會有所轉變。


法行(dhammacariyā)
根據《雜阿含1147經》,當波斯匿王向佛打完招呼想要匆匆離去而忙於國事時,佛陀問波斯匿王:「大王啊!如果你生命已到盡頭,當老死逼臨著你,你知道該做什麼事嗎?」
當時波斯匿王覺悟到在王宮裡,雖有軍備可以征服廣大領土;有象徵世智聰明的咒術,擊破來犯的敵人;擁有象徵人間財寶的金幣和黃金,可以用來和敵人議和,但是老死逼臨時,那些毫無用處,完全派不上用場!
波斯匿王認真思考後告訴佛陀:「佛陀啊!當老死逼臨著我,我除了法行、正行、善行、福行之外,我還能做什麼呢?」
如《法句經》所云:「順行正道,勿隨邪業,行住臥安,世世無患。」,這正提醒我們在行住坐臥中,都應該將心安住於正道。我們的舉心動念,時時刻刻都必須不離正道,如佛陀教的「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就是八種通向涅槃解脫的修行,引導我們在自己的見解、思想、語言、行為、生活、心念等方面都能正當合宜,依此修行,就能斷除煩惱、離苦得樂。因此,法行、正行、善行、福行,才是真正可以改變我們命運的方法。


「雖觸世法時,心毫不動摇」是指當在被得利養、無利養、聲譽、無聲譽、貶抑、讚揚、樂、苦等世間八法時,其心不動搖。
有時處於逆境,我們失意沮喪;遭遇順境,則得意忘形、驕慢、自滿,一樣無法抵禦,我們總是被這些情境帶著走。依《大毗婆沙論》所載,佛陀也曾經遇到此種八法;佛陀如何解脫呢?佛陀遇到利、譽、稱、樂時,心不生高歡喜愛;佛陀遇衰、毀、譏、苦時,心不生下慼憂恚。
當我們意志不堅定時,就容易產生動搖。例如我們發心當義工,行菩薩道、要行布施精進,但遇到不順心的事或障礙,如果內心動搖,就容易退轉菩提心,產生負面思考,或是心染著名利,這時,我們要能觀察動搖的真相,那些退轉的念就能得到不動搖之心。
所以面對世事變化無常時,由於心不可動搖,則可安住於解脫,不生起煩惱。我們應常淨化己心,觀察世間生滅無常,心不隨外境流轉,如此,方能成為能改造自己命運的人。

成就菩提的道路上,首先應當從修習布施開始。佛陀的波羅密行,即以布施為首,布施被讚為高尚美德,是走向解脫的第一步。無論是法師弘法利生,或是居士的義工服務,都屬於身口意的布施,也是法行、正行、善行、福行。
它是一切善行的基礎,依止佛陀的教法而行,能除去貪根的惡因,同時增進善的福德因緣。心道法師說:「一切的結緣就是從布施開始,做義工隨喜功德,儘量去做,布施讓我們生起福報,生起對眾生的善緣。」
我們在修行中遇到障礙,藉由五德(面對、積極、樂觀、正面、愛心)扭轉命運,勇敢面對一切,無論遇到順境、逆境,內心都不動搖,心亦不退轉。以此來開啓吉祥之門,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