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頁 > 法訊 > 廣角鏡 |
|
|
通往祖靈的排灣天梯
|
 |
2016-07-04
|
‧2016 |
|
|
|
他們將出生到死亡的各種規範視為應盡義務,畢生遵守,致力維護排灣族的生命禮俗,傳承美好的排灣文化。
今年5月靈鷲山邀請皈依心道法師的排灣族靈魂女聲芮斯來宗博館,為平安禪法工培訓學員教授如何發聲,以排灣族貼近土地的靈性唱法,帶領眾人持誦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叭咪吽>,芮斯空靈悠遠的歌聲穿透了在場者的心靈深處,更傳達出正能量。
以唱入人心的天籟美聲聞名的排灣族發源於北大武山一帶,是台灣第二大原住民族,喜歡唱歌的這個族群從出生到老死,人生各個階段一定會吟唱歌謠,他們的傳統音樂在排灣族生命禮俗、祭典儀式等各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蘊含著深厚的歷史與文化。
藉由名字認識自己的文化
在排灣族人的傳統思維中,人的一生只是極短暫的歷程,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唯有舉行生命祭儀,在生命旅程中得到祖靈的保佑,才能活出生命的意義。他們相信太陽是人類生命的來源,更相信祖靈會保護嬰兒,因此,在生命之旅的起始,於新生兒出生後五天內為其命名,並舉行傳統祝典慶祝祈福。
排灣族社會有貴族與平民之分,實行階級世襲制度,無論姓氏、家名都要依照自己的階級劃分身份地位,嚴密的階級制度不只表現在婚姻、財產上,也形成特殊的命名文化。為新生兒命名時,除了依照各家所屬的階級,從傳統名譜中取名之外,排灣族每個家屋都有一個名字,這個家屋名主要是由長嗣繼承。因此排灣族人的名字具有傳統文化精神意涵,他們可藉由名字更了解自己,並且重新認識自己的文化。
排灣族沒有嚴格的年齡分級制度,不過成年禮在排灣族社會中是一項很重要的儀式,部落的傳統成年禮,參加對象是十三至十六歲的男女青年,儀式是測試男生的生態知識和應用;女生則是接受在山林裡找野菜、野果等的測試,皆是考驗他們的生存能力,通過的人就表示已經成年。現在則有屏東縣官方舉辦的攀登大武山成年禮活動,藉由攀登排灣族人心中的聖山,教導男女青年在人生路上遇到逆境就要克服,並且肯定自己,拉近對自己生長的土地的距離。
南台灣的「大武山」對排灣族人而言,是祖靈的居所,是排灣族生命的源頭,攀登大武山的尋根之旅能讓排灣族青年深入認識祖先留下來的傳統文化,站在象徵「通天梯」的祖靈柱旁,在最接近祖靈的這個地方吟唱古謠,透過無形的天梯與祖靈相通,是一項極具意義的活動。
愛唱歌的排灣族人到了婚戀階段,歌更是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正值青春年華的男女用歌聲談情說愛,進而步入婚姻殿堂。排灣族古婚禮是在頭目見證下,依循求婚、下聘、成婚等儀式成家,而琉璃珠是排灣族婚禮中不可或缺的聘禮,也是族人參加喜慶祭典的必備裝飾。
起源與生活起居緊密連結
琉璃珠是排灣族的三寶之一,不但有歷史悠久的美麗傳說,每顆珠子也各有不同的特殊意義,一顆琉璃珠是生命代代流傳的符號,所以排灣族通常在婚禮、喜慶活動中會裝飾這個珍貴的傳家之寶。排灣族男子到女方家提親時也一定會帶琉璃珠,否則會被女方的長輩認為男子不是真愛,拒絕婚事。
排灣族人對身後事十分尊重,禮俗的形式與死亡原因有很大的關聯。死亡原因分為「善終」和「凶死」,兩種的處理方式不同。在家屋中自然死亡的人被視為善終,善終的鬼魂也是善的,可葬在室內與自己的祖靈住在一起。在家屋外意外死亡的人則是凶死,凶死的鬼魂會找人麻煩,所以必須埋在室外偏僻處。
喪葬可說是排灣族最特別的文化,室內屈肢葬是傳統的殮喪方式,以屈肢方式將遺體放進石棺中,然後在家裡挖一個地洞,直接埋葬其中。當家裡地板下埋滿了屍骨,後代子孫就要另遷新居。這種傳統的室內葬文化是排灣族重視過去、祖先和己身所從出的文化態度。透過家屋的室內葬,過去不再遙不可知,祖先、起源都與生活起居產生緊密連結。
沒有文字的排灣族,人從出生起即進入集體合作的生活模式,個人的生命禮俗是集體生活的一部分,他們將出生到死亡的各種規範視為應盡義務,畢生遵守,致力維護排灣族的生命禮俗,傳承美好的排灣文化。
文/蘇雅芳(本文轉載自有緣人第238期)
|
|
上一則   |   下一則
|
|
|
|
最近檢閱日期
:2007-06-22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