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頁 > 法訊 > 廣角鏡 |
|
|
善食 一個風起雲湧的時代浪潮
|
 |
2017-12-21
|
‧2017 |
|
|
|
歷史的某些時刻,居住在地球的不同的人民會一起想做一件同樣的事、一樣的思路和改變方向,然後,突然的,就像所有的人一起約定好的,把地球的歷史發展推向同一個方向。在德文裡,這就是所謂的「時代精神」(Zeitgeist),也是德國哲學家在十九世紀就說過的「時代風潮」。
譬如說,發明「相對論」的達爾文和拉馬克幾乎在相同的時間提出類似的理論。再舉例說,德國作家赫塞早在二次大戰前呼籲人類放下戰爭,轉而追求佛教徒所發揚的和平心境,但那時世界不曾聽他的,直到慘烈的世界大戰後,人類才百花盛開般的,捲起了禪修的風潮,也造就了六十年代的西方禪風。
經過半個世紀世界的戰爭與和平,經過了經濟發展和環保生態危機的拔河,進到二十一世紀,這個世界的反省方向回到了自身的食物和生態的共存關係,也讓有機和健康的食物風,變成這個時代的時代風潮。
在靈鷲山,扮演著一個由自身做起的角色,希望從有機食物和健康養生結合禪修,由心道法師倡導的善食的觀念,在食物裡有禪,在禪裡感恩食物的施和得,讓身心靈都得到清淨。不僅順應時代精神,也是禪修人對自己好,對生態好,也對下一代好的慈悲體現。
靈鷲山的廣純法師提到靈鷲山倡導善食觀念的心得表示,心道法師希望將有機與禪修結合,成為靈鷲山的特色,同時也把愛健康與愛地護生的觀念傳達給大眾。
當然,對一名禪修者來說,首要關心的問題是,清淨的飲食能否安靜心神,讓他更快的進到禪修的狀態中?廣純法師是這樣認為的,「禪修時會讓你的五感沒有任何的攀緣,五感都關閉起來的時候,你只能看你自己,就不會去攀比,對外在的追求就不會什麼都要求好的,沒有那些外在的加工、雕琢,自然而然你所用的、接觸的一切事物,就會是最自然的。於是你也會發現,我們不用吃到多麼好、多麼精緻的食物,要滋養身體,只要粗茶淡飯、當時當令的米飯蔬果就足夠了。」
廣純法師比喻說,我們的身體是個小宇宙,骨骼如同大地,血液就像山川,我們的身體跟外在環境是相應的,大地怎麼被破壞,身體就會產生什麼樣的病痛。最自然的食物,才是最好的食物,當我們吃了這些有能量的食物,我們打坐的時候就會安定,禪修與禪食是相輔相成的,對的食物能滋養人的身體,在禪修時給予安定的能量。
首座調性 典座調命
提到善食的概念,總是要回到食物生產談起。從產地經過運送、保存,到達廚師的手中,再送到我們每個人的餐桌,禪修者認為,這道食物產出過程的每個環節,都必須莊嚴清淨虔敬此心。相傳日本曹洞宗的創辦人永平道元禪師曾遇見過阿育王的廚師,他感受到廚師的料理之心,也是一份修道的心,從此專研粥飯之道,寫下了五千言的《典座教訓》。叢林之中,負責齋堂執事者稱為「典座」,主掌僧眾齋食,因時制宜,隨四季時節旬味調配,食物烹調得宜,將食物的原味最完美呈現,吃的人也會心生歡喜,如此也不會浪費四方善信供養的齋料。典座責任重大,大眾身體健康,方能安於辦道修行,調理餐飲,滋養身體以養護身命。因此禪宗有云:「首座調性,典座調命」。大地萬事萬物都是息息相關的,典座在烹煮食物時,每一分心念都會傳達其中,懷抱著感恩恭敬的心烹煮食物,食物中便也蘊含著柔軟良善的心意,希望來寺修行者能得身心輕安、能得般若清明……,想必這樣的善念在烹調時是與菜香一起繚繞在空氣之中的吧。
對飯食者而言,用餐時的感恩,能夠幫助我們放下煩惱,體驗寧靜與喜悅,回到「吃飯就是吃飯」的本來狀態,回歸人與自然的和諧狀態,食物反映出我們與地球的關係。每個米粒、每片綠葉,都蘊涵著太陽和大地的生命力。每吃一口食物,時時秉承著善念,持續著善念,就能消弭負念和負面的力量,時時要專心品嘗口中的食物,不可一心二用,其中蘊含著對粒粒盤中飧的珍惜與感恩。
當年佛陀曾教誡弟子《食存五觀》,於飯食時須做五種觀想: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 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修行人在享用食物時,需思及食物凝聚了無數人的辛勤勞動,因此我們應珍惜盤中食物;其次,要思量自己的修行,是否對得起這份飲食,否則應該懷慚愧心受食;而我們對美食甘味也不應生起貪心,應有所節制,要將食物視為滋養四大假合肉身之藥,而為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順利地進行修行,我們才接受這份食物。
飲食最重要的目的是跟我們的修道相應,懷著感恩的心享用,這是修行人對食物應有的態度。
愛地護生 佛教走入人間
廣純法師表示,佛教以恭敬珍貴的心意對待食物,更往前追求的,是一份愛地護生的心意。長久以來,人們為了滿足口腹之慾造了許多業,經濟起飛、科技進步後,飲食愈來愈精緻,因為基因改造,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各種蔬果,不再受到夏天才有西瓜,冬天才有草莓的時令限制。然而,付出的代價便是自然生態的嚴重破壞。農藥、除草劑殺死害蟲的同時也滲入土穰,日積月累,有毒的物質為作物吸收而被人們吃下肚,愛地護生,不只是愛護有情眾生的生命,也是愛護自己的身心健康。
環保愛地球 世界相應
在現時現地的地球角落中,有著種種與善食運動相應的故事。24歲的Ashwath看到身邊的人因為貧困的緣故,每天挑選垃圾裡的食物、回收物,只為賺錢,甚至健康因此受損而離開這個世界。他決定做出改變,他發明出以紅薯、玉米、馬鈴薯、天然澱粉……植物油衍生物等12種可食用材料製成的環保塑膠袋。「我是印度教徒,太陽、土地和水都有神靈,我希望自己的後代不要在垃圾中生存,必須做出改變了!」受訪時他如是說道。各國環保部門得知此消息紛紛與他聯繫,目前阿聯和卡達的人民已經在使用這款環保塑料袋。
我們習以為常的乾淨飲用水,在開發中、未開發國家卻是極其珍貴,全球有6億6,300萬人沒有乾淨的水可喝,加拿大的科學家丹科佛奇博士發明「淨水書」,淨水書裡取出的每一張濾紙可過濾100公升的水,隔除99%的細菌,一本淨水書可以提供一個人將近4年的飲用水。他希望未來能把「淨水書」送往開發中國家當地村落,解決當地人缺乏乾淨飲用水的問題。
善食的概念也是靈鷲山佛教教團心道法師一直以來推廣不輟的「愛地球、愛和平」理念的具體實踐,心道法師時時不忘提醒四眾弟子們節制有度的取用生態資源,靈鷲山佛教教團道場中烹調食材也盡量選擇無毒、環保方式栽種而來的作物,在烹調過程中盡量以天然的食物調味代替人工甘味,也持續不斷向信眾教育愛地護生的觀念。心道法師深知當每個人都能認同愛護地球是自己的責任,地球上每一份子都是相依共生的,我們的地球才有真正的未來。
近代美國生態保育之父奧多.李奧波提出「土地倫理」的概念,主張人類對於親人、同胞都有不忍其受苦、不應加害的的道德思維,這樣的觀念延伸到土地之後,人類首要的任務就是保持生物的多樣性與本土性,同時必須對大自然保持謙卑。
而佛家說的,六道有情,亦是將對人的慈愛之心,推己及人於天地萬物。一直以來,大地像是個只問付出、不求回報的母親,然而,當人們貪得無厭地跟大地掠取一切的時候,是否該先想想「你所需要的與你所擁有的」這個發人省思的問題。
文/張育寧(本文轉載自有緣人第254期)
|
|
上一則   |   下一則
|
|
|
|
最近檢閱日期
:2007-06-22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