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饋緬甸家鄉 心道法師培育沙彌翻轉生命 2020-03-13
回饋緬甸家鄉 心道法師培育沙彌翻轉生命
緬甸是靈鷲山開山住持心道法師的家鄉,「回鄉辦教育、培育人才」始終是他的10年和平大願,心道法師說,大家都在看著窮和尚怎麼辦教育?緬甸貧窮、小孩多、孤兒多,2016年,靈鷲山設立弄曼大善園寺沙彌學院,目前培育4、500位小沙彌,希望孕育更多一起學佛、純淨的善種子,讓他們從小透過品德修養、佛法學習,解行並重、覺知清楚,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佛國淨土的緬甸充滿能量,一直保有最原始的佛陀法教,是正法久住的國度。祖籍雲南的心道法師,1948年出生於緬甸,長於台灣,一生極富傳奇色彩。4歲因戰火失怙,13歲隨軍撤退來台,15歲初聞觀世音菩薩聖號,立志向佛, 25歲正式剃度出家,修習艱苦的頭陀行、不倒單、斷食塜間苦修,1984年,「無生道場」正式開山,2001年建立全球第一座世界宗教博物館,並積極籌建緬甸生命和平大學,一路走來,成就現今的修行境界,仍不曾忘卻故鄉緬甸。


心道法師長期提倡「心和平,世界就和平」理念,2002年開始,每年都回緬甸供萬僧、朝聖,師父說,只要回到緬甸,就很有感覺,就想要做有效益的事情,因此,選擇在緬甸開展教育、農業百年大計,更以「心和平,世界就和平」為核心價值,「愛地球,愛和平」為願景,2016年啟動弄曼沙彌學院、弄曼農場、仰光生命和平大學的10年和平大願,2019年舉辦生命和平大學第一屆緬甸仰光實驗冬季學校,未來是一所以「生態倫理」和「愛地球」理念連結每個學科的特色大學,今年1月圓滿舉辦第二屆課程,期盼從教育扎根,為世界和平、地球平安帶來轉變的行動力。


心道法師說,撣邦北部老街是他的出生地,離弄曼沙彌學院大約半小時車程,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一直沒有和平可言,因為打仗,很多寺院、學校都關門了,沙彌沒地方去,就到弄曼沙彌學院,小沙彌多半是孤兒或來自單親家庭,或是家境貧窮,沒有物質生活的支持,只能面對生存的挑戰,學習到19歲,可以選擇受比丘戒,正式成為出家人。


在常人眼中,沙彌生活辛苦又枯燥,每早5點從早課,巴利文課、中英緬文及數學的常態課程,一直上課到傍晚,晚課圓滿之後,接著巴利文讀經到晚上9點半,對照台灣國小年齡相仿的孩子,很難想像緬甸沙彌們是這樣過著每一天。影片中果敢班的孩子,2016年6月開學以來,自偏鄉進入現代化的教育環境,從一開始,不會使用抽水馬桶,至今漸入佳境,成績也有了進步,然而原生家庭的經濟壓力,仍不時牽制著這些孩子。


心道法師常常希望小沙彌趕緊長大,他跟小沙彌說:「用麥片把你們養大一點,來繼承師父,你們就是師父的親兒子!」影片中的楊家3兄弟,成績最優的哥哥楊志明,因母親生病,家裡需要經濟協助,還俗返家做保安人員,弟弟楊志穎也棄學做工,後來到弄曼農場工作,但每天看著同齡孩子朗誦書本,在課堂上課嬉戲,開始懷念校園的日子,斷學近1年後,下定決心回來沙彌學院,跟著大家一樣披著袈裟,一起學習,以心道法師為目標,做一個能夠度化眾生的人。


進入青春期的他開心地跟家人說:「剃頭了!袈裟也披上了!」他說,心道法師培養我們吃的、住的都不用著急,就像我們的父母一樣,未來長大想當比丘,像心道法師一樣,發慈悲心、收留很多人,講法、講道理,去幫助所有人,這個願望不一定做得到,但還是要努力看看。

文/柯玫如
圖/新媒體部
下一則
 

Copyright © 2014 靈鷲山佛教教團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Ling Jiou Mountain Buddhist Society. 信眾服務專線:02-8231-5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