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心靈白皮書看寧靜運動〉慈悲聆聽的可能 2009-05-16 | |
心靈白皮書從2004年開始每年年底施測,從第二年開始,媒體在調查結果發布時,通常會詢問:「靈鷲山身為一個宗教團體,你們的解藥在哪裡?」也就是,一切都要求迅速有效去解決,事實上,真的所有的問題都可以有特效藥嗎?所有的不安晃動,都需要立刻根除嗎?有沒有一種從溫和中生出的力量叫堅持?能不能夠從溫柔的對待自己學會尊重? 前三年的心白書調查有一題「覺得哪個字眼最能代表台灣社會現象?」結果連續三年都是「混亂」得到最高比例,因此,在開始做第四年調查前的座談會上,心靈白皮書的顧問老師們詢問,有沒有什麼字眼,是和「混亂」這個字眼相反的?寧靜,這個字於是脫穎而出。發覺寧靜,是寧靜運動的一種面向,學會聆聽,也是寧靜運動的另一面向。 寧靜運動是五感練習 緬甸為了保育森林,由和尚帶著人們進入森林裡為大樹做皈依出家。這種充滿彈性,想盡方法不與民爭利,但又能善用民情不斷的關懷和專注於靈性生活,而想出來的方式,引起了西方社會的效法和學習。一項名為「慈悲傾聽計劃」,就是以關心、專注和深度的原則,派許多小組去到世界上最與世隔絕的地方,讓他們講出來這些世人難以聽到的聲音,讓他們說說他們在關心什麼、擔憂什麼。於是誓死效忠利比亞狂人格達費的小兵心聲,尼加拉瓜鄉下農夫的心聲,他們的心情,痛苦,和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才得以傳達出來,才有機會被世界聽見,我們(世人)也才有機會在傾聽之際,突然超越了自我生命的侷限,廣大而無私的關懷油然生起,慈悲的明亮照進了自我與他人的心。 余安邦: 所以當我們在談寧靜運動,在做家庭心靈的營造,其實它是一種最新型的(最稀奇的)五感練習,怎麼樣才能聽見困苦的聲音,微弱的聲音,而且可能需要進一步去協助和長期的陪伴。 所以,我們也許可以慢慢發展出一種支持的和照顧的系統,在每個鄰里、公寓、職場和部落、社區之間,是有可能的。不是速成的。 余德慧: 現在比較主要的問題是,我們寧靜運動主要的年齡層的定位。例如〈飢餓三十〉的年齡層定位,在十八歲到三十多歲,以大學生到社會新貴為主,所以它的活動裡藏有兩個隱型的動機,一是可以到海外國家做公益,一是可以減肥,這些都和這一族群的生命經驗結合在一起。 例如緬甸為樹出家,剛好就把它要防止的弊端和它的宗教力量結合在一起。但總而言之,就是寧靜運動可以讓它繼續開枝散葉,讓它以各種可能性充分掌握不同族群,行動主張上,要清楚了解對象。在不同對象中不同需求,去滿足他們。 將來形成氣候,就由各自不同的分站(區會)去運作,總本山就是一個總體精神。要能清楚掌握群眾,才能製造運動。寧靜運動要能建立在緩慢的過程裡。 我很肯定寧靜運動的年齡層,最主要族群,可能是在五十歲。為什麼?因為台灣社會在五十歲之前的人,工作壓力還是很大,很衝,但是到了五十歲,大多定型了,已成氣候了,他們開始可以關懷社會,關懷他人,關懷自己的健康等,在這種情況下,寧靜運動的年齡層應該會相應這一族群的生命體驗。 寧靜從聽大自然開始 心道法師: 現在每一個族群都爭取發聲,一發聲這個東西就造成了每一思考的混亂空間。 剛剛那個余老師說五十歲,這個年齡確實,四十歲到五十歲他有一點感覺,他會思考到這個寧靜的問題。這個東西就是族群。 我們說現在這個世界是「艮卦」的世界。艮卦就「少年」(台語)啊,我們從這種卦相來說,全世界都出在這個年輕的問題,就是年輕就是比較剛強,比較意氣用事,所以都在這個氣,走在這個氣運上。 剛才我們心靈白皮書關懷心靈小組也講,他是一種聽自然的聲音;一棵樹他要是沒仔細聽,他還是沒靜下來。聽人家講話聽久了,就會寧靜下來,放鬆;這聆聽倒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可是難就難在人人都想發聲,很難做這個聆聽——學習聆聽,不妨先到大自然環境中,從聽大自然開始,因為這種自然的懷抱,有接納一切的能力,人們的種種緊張、不安、不舒服,到大自然環境裡走走,不知不覺間就被它療癒了。 |
|
上一則   |   下一則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