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岡秀暢法師談觀音信仰國際化
2019-10-06

高岡秀暢法師提及自己初到尼泊爾的時候,正是他心靈最徬徨、困惑的時候,當時他帶著《佛典一》、《佛典二》這兩部書到尼泊爾尋找生命的答案,在閱讀經典過程中,得到很大的啟發,讓他徬徨的心靈找到依歸。
長期與尼瓦爾人接觸的過程中,高岡法師看到尼泊爾人的儀式、走入他們的生活,感受到社會每個角落都有佛教存在,透過接觸尼瓦爾佛教,他發現自己可以理解佛教,也可以跟人們宣傳自己體認的佛教,這讓他找到一生的事業,高岡法師說:「這是我最感謝尼瓦爾佛教的地方,所以我一直說尼瓦爾佛教是我的母親」。當高岡法師立志要弘傳佛法之時,正好接觸到百八觀音,他想為佛教做一些事,也因此有了後來的百八觀音圖錄。
耗時數年,靈鷲山佛教教團安座百八觀音銅雕像於聖山寺,高岡法師認為,百八觀音是尼泊爾宗教力量的具體呈現,雖然源於尼泊爾,但在靈鷲山全球觀音文化總會的努力下,把祂傳到台灣來了,讓更多人了解百八觀音,這是件很有意義的事,不光是透過宗教的力量可以做到,還要透過藝術的、文化的、社會的力量共同努力才能做到。人們在參訪百八觀音的過程中,也可以從中感受靈鷲山的文化,重新認知自己的文化,這是一個通過自己文化,理解別人文化的過程,而這次的觀音國際論壇邀請這麼多國際間的學者專家,不只有著學術交流的意義,也有國際、文化交流的意義。
關於文本保留與觀音信仰國際化的關係,高岡法師認為,國際化是一種普遍性、多樣化的概念,信仰是一種力量、能量,因為是一種能量,所以能夠跨越國際的藩籬,觀音信仰不單單只是用一種語言來表達,經典中提到八萬四千法門,每一種法門都是通向證悟的方法,得悟是個人對宗教的體驗、感受。
講到文本,一般會從學術的角度來看,指的是文獻、語言學,宗教必須透過語言、文本的傳達,才能做到國際化,正因為文本是弘法的媒介,所以文本的保存非常重要,他也認為我們文本,不光只是第一手文獻,包括:翻譯的、被重新校訂過的文獻都是文本,狹義上來講,人們會以為文本只是文字上的記載,事實上,無形的文本也是可以被採集、研究的,例如:儀軌,儀軌透過長時間形成,還有教育的意義在裡面,甚至比文獻更重要,通過儀軌,可以看到佛教的歷史演變。
要讓觀音信仰國際化,文本的蒐集、整理、研究非常重要,必須要把第一手的文獻數位化、信息化,像是梵文的經典,透過影像或其他方式保存、翻譯,讓更多人讀懂,因為要先讀懂才能信仰。高岡法師分享,年輕時用微縮膠卷的形式記錄文本,當然自己做的這些工作是非常渺小的,但他是做一小步的嘗試,希望大家知道文本保存對信仰、對文化的重要後,更多年輕人願意一起投入文本保存的行列,守護佛教,守護文化。
文/張育寧
圖/文獻中心、新媒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