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頁 > 朝聖 > 朝聖 > 中國四大名山 |
|
|
|
四大佛教名山為:山西的五台山、浙江的普陀山、安徽的九華山以及四川的峨眉山。這四座佛山擁有深厚的佛教文化、優美的自然風光。傳說此四大名山即是佛經當中四大菩薩所應化之道場:五台山──文殊師利菩薩;普陀山──大悲觀世音菩薩;九華山──大願地藏菩薩;峨嵋山──普賢菩薩。四大名山是智慧、慈悲、接引和普度眾生的象徵,更代表至高無上的菩薩和諸佛的化身。
到此朝聖,可說是學佛者畢生的心願。希望以最虔誠恭敬的心,來成就這殊勝參訪之因緣,一方面要向內觀照省思,面對自身困頓來體會菩薩的悲心願力;另一方面,隨眾生而悲善喜捨,廣結善緣與善果。
一、五臺山
位於山西五臺縣東北,以東、西、南、北中五峰聳立,頂無林木,疊土如臺,故名五臺山,中年如秋的氣候,別號清涼山。古來為文殊菩薩示現的道場。
文殊菩薩,又號曼殊師利,意釋為妙德、妙吉祥,是諸大菩薩中的智慧、辨才第一,曾為七佛之師,是般若的象徵,而經典忠義有相當多的文殊菩薩事蹟記載。不過要到北魏中後期,才建有僧侶頂戴《華嚴經》往朝文殊菩薩聖地的例子(大正藏51:1094),該聖地即現今五臺山。由於文殊菩薩聖顯的傳聞不斷,幾乎所有中國佛教的重要宗派的僧侶都曾至五臺山朝禮,著名的清末虛雲老和尚為報父母恩,於光緒八年(西元一八八二年)即從南海的普陀山三步一拜至此,最為後世稱奇的一段化為文殊菩薩道場的過程應與《華嚴經》的講傳與流行有關。(王俊中 1998:87-113)除了有《華嚴經》中記載為文殊菩薩道場外,本身的山靈郁秀,與文殊菩薩領導重升學法的特殊地位;以及不斷累積的感應傳說,皆加深了古人對於五臺山作為聖地的印象,而所兼具的救世性角色,唐代晚期朝廷還有意將文殊信仰導向護國佛教,成為該世救贖方向。
五臺山經北魏孝文帝建立而成為佛教聖地,經歷代修建,搭橦林立,佛剎棋布,五峰內外佛寺最多時於唐代達三百六十所,僧尼達萬人之眾,堪稱為中國最大的寺廟建築群。唐武宗滅法後隨之衰落,宋代有佛寺七十餘座,元代有六十餘座,明末清初呈現復興勢頭,達一百二十多座。目前全山有完好寺廟四十七座,其中著名寺廟十餘座。
五臺山融會了印度佛教、藏傳佛教、漢傳佛教、民間宗教、儒教、道教和三晉文化的精隨,形成了顯密並行、諸宗競秀、青廟和黃廟、子孫廟和十方廟共存的模式,是「中國佛教的縮影」,並被譽為「中國古建築藝術的寶庫」、「中國佛教造向藝術的展覽館」、「中國佛教音樂奇葩」和「國際佛教文化交流中心」。每年七月二十五日到八月二十五日為五臺山國際旅遊月,農曆的四月四日為文殊菩薩誕辰日,此日會舉行焰口法會,其特產眾多,如金蓮花茶、台硯、木碗等。
二、九華山
位於安徽省青陽縣西南。原名為九子山,山上有九峰,如削刻蓮花,於唐時改名為九華山,為地藏王菩薩示現道場。西元七一九年,新羅國國王近親金喬覺卓錫九華苦心修行七十五載,於九十九歲圓寂。因其生前死後各種瑞相酷似佛經所載的地藏菩薩,僧眾們遂認為他是地藏菩薩應世,九華山遂被闢為地藏菩薩道場,一時僧眾雲集,寺院日增。明清極盛時期,有寺廟三百餘座,僧尼四、五千人,香火之聖甲於天下,至今已恢復、修葺並對外開放的寺廟有九十餘座,佛像萬餘尊。僧尼現有五、六百人,佛事活動豐富多彩,在佛教界保持著十分尊崇的地位,苦行已成為九華山精神。同時,九華山還以寺廟最多,僧人最多,真身菩薩最多(現有四尊肉身)等特色,在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中佔有特殊地位。九華山為風景名山和歷史名山,一九七九年對外開放,一九八二年被中國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以「香火甲天下」、「東南第一山」的雙重桂冠而聞名於海內外。
地藏法會日(農曆七月卅日)是地藏菩薩金喬覺誕辰,也是圓寂日(成道日),各寺廟會舉行法會活動,特產有九華佛茶、地藏黃精……等。
三、普陀山
位於浙江定海縣東海中的舟山群島,又稱補陀山、補陀洛迦山、梅岑山、小白花山,是觀世音菩薩示現的道場。「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普陀山雄峙於杭州灣以東的蓮花洋中,與世界著名漁港沈家門隔海相望,素有「海天佛國」、「南海聖境」之稱。全島面積12.5平方公里,形似蒼龍臥海。觀世音菩薩,又稱觀自在菩薩,以慈悲救濟眾生為本願,是大慈大悲的代表。佛教於農曆二月十九日觀音聖誕日、六月十九日觀音成道日、九月十九日觀音出家紀念日舉行觀音法會,縱使非佛教徒也都競相前往寺院參加,祈求平安。
普陀山是全國著名的觀音道場,其宗教活動可溯於秦。自唐建立觀音道場以來,經歷代興革,寺院林立。鼎盛時期,全山共有三大寺、八十八庵、一百二十八茅蓬,四千餘僧侶,史稱「震旦第一佛國」。普陀山四面環海,風光旖旎,幽幻獨特,被譽為「第一人間清靜地」。山石林木、寺搭崖刻、梵音濤聲,皆充滿佛國神秘色彩,素有「海島植物園」之稱。
相傳唐懿宗咸通年間(另有一說是後梁貞明二年),日本僧人慧鍔和尚到中國遊學,後欲將一尊自五臺山覓得的觀音菩薩像請回日本,當他歸行的風帆行經舟山群島時,多次遭遇巨浪襲擊;最後更自海中升起朵朵鐵蓮花,致使他動彈不得,只得回到一處山坳裡,就地上岸造寺供養聖像,慧鍔取名「不肯去觀音院」,是現在普陀山上三大寺之一,普濟寺的前身。此後,當地屢屢傳出居民因稱念觀音菩薩聖號,或禮敬其聖像,得到感應顯靈事蹟,使得這座位於浙江杭州灣以東蓮花洋上的小島,被視為觀音大士修行之處、應現之地而聲名大噪。
依據煮雲法師《普陀山異聞錄》中所言,普陀山任何一處幾乎都可能是菩薩的靈異顯現,其中尤以島上的「梵音洞」傳說能見觀音顯聖最是知名,曾經率團至普陀參訪的聖嚴法師,在其著作《普陀訪聖蹟》中提到,普陀山之所以成為當地信仰中心,東南佛教信仰重鎮,和靈異的發生與傳說有極大關係,雖然佛法的根本精神是如《金剛經》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實相者,即是非相」,但在與民間需要的信仰層面相接合時,類似的靈異感覺是有其必要。普陀山的興起雖與靈異感應等傳奇軼事有關,但是真正的立基點則在於根直人心的觀音信仰。自隨唐以降,佛教大乘思想傳入,透過經文的持誦,菩薩道的精神受到重視,其中出自《法華經》中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記載觀音菩薩無處不在、聞聲救苦的大悲願力,只要誠心祈求,即能獲得菩薩佑助的方便法門,讓人極易入手著心。「家家觀世音,戶戶阿彌陀」,〈普門品〉的廣大流通、讀誦,漸使觀音信仰普遍流傳,觀音菩薩可說是最深入民間的佛教信仰了。與極盛的的媽祖信仰同樣是沿海地區的守護神。中國佛教近代大師中即有四位法師:虛雲、印光、太虛、印順,都與這座山有著殊勝的因緣,或是掩觀參學、或是禮拜朝聖,紛紛步上普陀山聞法,又相繼走入人間弘化。
「普陀山之春」旅遊節是融群眾娛樂、遊客參與為一體的互動性大型旅遊娛樂文化活動。特產有普陀佛茶、觀音素餅、黃魚、墨魚、觀音水仙、「佛手」。
四、峨嵋山
位於四川省峨嵋縣西,因兩山相對如峨嵋,故名之,一九九六年被納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成為全人類共同擁有的寶貴財富。山中有石龕一百二十個,大洞十一、小洞二十八、山頂有光相寺,為普賢菩薩示現處。普賢菩薩,又稱遍吉菩薩,主一切諸佛的理德、行德,與文殊菩薩的智慧、證德相對,同為釋迦牟尼佛的脇士。曾發十大行願,故尊稱「大行菩薩」。農曆二月二十一日為普賢菩薩聖誕。
相傳佛教於西元一世紀即傳入峨嵋山。近二千年的佛教發展歷程、給峨嵋山留下了豐富的佛教文化遺產,造就了許多高僧大德,使峨嵋山逐步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影響甚深的佛教聖地。寺廟中的佛教造像,有泥塑、木雕、玉刻、銅鐵鑄、瓷制、脫紗等,造型生動,工藝精湛。如萬年寺的銅鑄「普賢騎象」,堪稱山中一絕,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阿彌陀佛銅像、三身佛銅像,報國寺內的脫紗七佛等,均為珍貴的佛教造像。
峨嵋山普賢文化節每年九到十月舉行;朝山會每年三到四月舉行;「萬盞名燈供普賢」農曆每月初一、十五的晚上都將在萬年寺舉行。
|
|
|
最近檢閱日期
:2007-06-22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