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Script功能提供瀏覽字級大小的變更,若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項功能,也不影響你閱讀本網站資訊。
首頁   正體   簡體   English   網站導覽   護持捐款   課程報名
 
文字大小
官方帳號
 
 
 
 
訪客人數:0 位訪客
首頁 > 朝聖 > 朝聖 > 印度
轉寄好友 (另開新視窗) 友善列印 (另開新視窗)
印度
世界四大宗教(印度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並存發展於印度,其中佛教更是源於印度的主要信仰。佛教產生於西元前六世紀,創始人是悉達多.喬答摩,也就是被後世稱為佛祖的「釋迦牟尼」。

佛否定了當時的種姓制度,主張「諸法無常,人人平等」,因而在印度全境得以迅速傳播開來,後來更在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時期盛極一時,被立為國教。之後又南傳錫蘭,東傳緬甸,直到馬來西亞和今天的印度尼西亞,可以說是傳遍整個東南亞,佛教又向北傳播,傳到中國,又直接進入西藏,又向西北傳播,進入阿富汗和中亞地區,它傳入中國,又從中國傳入朝鮮和日本。佛教就因此誕生與傳播開來,使得全世界的人類,感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崇高偉大。

「宗教王國」

印度是世界上四大古文明之一,多元的宗教信仰更深深地影響印度人的生活習慣與型態,如特殊的紗麗穿著、印度的飲食、古典音樂、傳統舞蹈等等,還有數不清的神和看不完的廟,形成了一個相容多元教派的「宗教王國」。

印度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信奉印度教,此外還有佛教、回教、錫克教、佛教、耆那教、基督教、祅教等。在印度,宗教不僅影響人民的日常生活,也規範印度人的行為、思想、婚姻、社交和社會階級地位。

佛教雖然源於印度,但在印度的信仰人口並不多。十九世紀末,在印度沈寂約七百年的佛教出現了復興運動。一八九一年錫蘭(今斯里蘭卡)的達磨波羅在印度首創摩訶菩提會,將很多佛教聖地恢復舊觀,並重新建立了一些寺院。

一九四七年印度獨立後,佛教活動有了新的發展。在那爛陀、浦甘、貝納勒斯等地有一些新的佛教研究機構成立,並在很多著名大學設立佛學系、出版大量佛教書刊,還舉行了一連串的佛教慶祝活動。

菩提迦耶

當年佛陀在菩提迦耶的菩提樹下靜坐七天七夜,參悟佛理。

佛陀時代的原始樹木已經枯萎,現在我們在菩提迦耶所見的這棵根盤交錯、綠蔭密布的菩提樹是西元一八七○年自斯里蘭卡移植而來的。

在菩提樹下見到一座四根搭建而成的布幔篷架,覆蓋著阿育王時代所建造的金剛座,虔誠的信徒會將鮮花等朝聖的物品放在裡面表達對佛祖的紀念。

往菩提樹前方抬頭看,即見到由硬質砂岩構成的中央尖塔式建築物「摩訶菩提佛寺」,又被稱為大菩提寺,此寺高約五十二公尺,周圍裝飾有很多神態優美、充滿細膩質感的佛陀和其他印度神祇的雕像,具有典型的北印度寺廟的風格。

佛寺正面入口是一排台階和長長的參道,參道兩旁林立著各式各樣的佛塔,佛塔上都雕刻有精緻的小佛和圖案。

走進摩訶菩提佛寺內,可以看見正廳中央供奉著一尊金色佛陀,這尊大佛像法相莊嚴,全身散發出令人無法逼視的光芒。

摩訶菩提佛寺周圍有三面,被阿育王石欄所環繞。歷史古老的阿育王石欄,欄柱上裝飾著花卉、動物、人物、幾何圖案的圓形浮雕。

菩提迦耶周邊,還有一座考古博物館,以及亞洲其他佛教國家興建的寺院,例如:尼泊爾寺院、不丹寺院、斯里蘭卡寺院、中國寺院、泰國寺院、日本寺院、西藏寺院和正覺山釋迦堂等。

沙爾蘭特(鹿野苑)

鹿野苑是釋迦牟尼佛一次對弟子弘法處。佛陀對旁邊聽法的五位比丘和尚宣說妙法,這五位比丘就是世界上最早的佛教僧團。

佛陀涅槃後四百年,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在此建立佛塔和佛寺,並且豎立一根巨大的石柱,以紀念佛陀初轉法輪之地。阿育王石柱四面都刻飾有獅子雕像,目前印度紙鈔上就是以這個古印度徽章作為標誌。

靈鷲山

靈鷲山是有名的佛教聖地。中國古代的高僧法顯、玄奘、義淨都到這裡參拜和居住過,當年佛陀在鹿野苑初轉法輪之後,便率眾來到靈鷲山,受到摩揭陀國國王的優遇。佛陀對國王宣講了一番高深佛理之後,國王大悅,便送他們一間竹林精舍居住。靈鷲山就在距離竹林精舍不遠處的地方。

印度靈鷲山下有一座據說是日本人修建的白色門樓,山上有一能容納十多人的平台,即為佛陀昔日對眾僧說法處,著名的《法華經》就是在這裡論述的。

靈鷲山腳下是一橢圓形谷地,曾是摩揭陀國都城王舍城的所在地。摩揭陀國當時稱雄北印度,尊崇佛教,因而這一帶有許多千年以上的古蹟。修葺過的王舍城遺址和竹林精舍,幽靜的小道,讓人感受到聖地的寧靜氣氛。

那爛陀

那爛陀意義是「施無厭」,古印度的著名佛教大學,釋迦牟尼曾遊歷過此地並說法。從五世紀到十二世紀,這裡的香火極盛,一直是印度佛教最重要的教學和研究中心。那爛陀是英才薈萃之地,不僅雲集了印度各地的得道高僧,中國、朝鮮、日本、印尼以及斯里蘭卡都有僧人來這裡拜訪,寺中僧眾更常多達萬人。中國的玄奘、義淨都曾留學於此。

那爛陀寺現在對面是一間博物館,陳列著從那爛陀遺址中挖掘出的佛像、銅盤和印章……等佛教文物。印度獨立後,新建了那爛陀佛教學院,內設漢、藏、日、梵、巴利文等課程。二十世紀的五○年代,中國大陸與印度合作,在那爛陀修建了一座玄奘紀念堂。

拘尸那羅

庫希納迦拉的佛教遺跡,可見到佛陀涅槃所在地──涅槃寺。寺內供奉的臥佛姿態就是依據佛陀圓寂前對弟子說法時右臥的姿態所雕刻的。
 
聯絡我們 版權聲明 合作提案 個資政策 捐款資訊不公開聲明書(PDF) 捐款資訊不公開聲明書(DOC)

Copyright © 2014 靈鷲山佛教教團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Ling Jiou Mountain Buddhist Society. 信眾服務專線:02-8231-5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