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Script功能提供瀏覽字級大小的變更,若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項功能,也不影響你閱讀本網站資訊。
首頁   正體   簡體   English   網站導覽   護持捐款   課程報名
 
文字大小
官方帳號
 
 
 
 
訪客人數:
10701716 位訪客
首頁 > 法訊 > 廣角鏡
轉寄好友 (另開新視窗) 友善列印 (另開新視窗)
〈以菩提心為根〉心性的交流 心靈的道友
日期Icon 2009-01-05 ‧2009




尊貴的十二世嘉旺竹巴法王,出生於北印度著名的蓮師聖地「措貝瑪」(蓮花湖),成長於傳統的竹巴寺院,受教於多位圓滿尊貴的成就導師以及一代寧瑪巴大成就聖者,竹巴法王與心道法師見面時經常雙手緊緊互握、頭與頭互相傾靠,時有暢懷的笑意在兩人之間,兩位導師相逢時的喜悅,感染了在場每一個人,那份心意交流,不但龍天歡喜,而且無一遺漏的利益了所有眾生。然而他們彼此語言不同、威儀不同,是依著什麼交流呢?

 

竹巴法王不只一次地說:「心道法師如同我的兄弟手足。」不僅竹巴法王與心道法師法緣甚深,他的父親毘盧仁波切一九九七年元月來山為僧眾傳授「龍欽寧替」、「龍薩寧波」等法門,並於一九九八年開始為僧眾傳授「大寶伏藏灌頂法會」,至二○○五年元月圓滿。而竹巴法王的伯父莫札法王,是寧瑪派噶陀傳承持有者,於二○○一年元月認證心道法師為噶陀虹光身成就者「確吉多傑」的轉世,並於二○○二年四月八日舉行陞座大典,授予轉世認證書,賜號「巴吉多傑」,二○○七年心道法師丙戌年關期圓滿,莫札法王再次親臨,以尊師身分為心道法師舉行剃淨儀式。可以說,靈鷲山的密乘傳承法脈,依著竹巴法王而開啟的,在寧瑪與噶舉兩脈都非常堅實而完整。

 

在這世上我們不能獨自生活而無須他人,修持菩提心的要旨就是要我們跟其他人與其他各種生命型態互動共存。──竹巴法王

 

四手久久交握、尊貴的前額互相叩觸,燦爛的笑容映照著對方真情動容的笑顏,不算龐大的身軀熱情地與另一個懷抱緊緊相擁。心道法師類似的交誼,不僅在三乘佛教的領域,在許多跨界、跨宗教的集會場合,也時常可以看到。

 

舉例來說,今年九月在紐約聯合國總部的第十屆回佛對話會議上,美國伊斯蘭最高理事會創辦人暨主席,也是全世界五百萬穆斯林的導師喀巴尼(Shayk Kabbani),就是其中之一。而四月,在台北大安森林公園「全民寧靜運動──萬人禪修」會上的貴賓:印度「淨化呼吸法」古儒吉大師(Sri Sri Ravi Shankar),這位提倡「生活的藝術」,全球超過一百四十個國家、數以百萬計追隨者的瑜伽大師,曾被瑞典電視台將他與達賴喇嘛同列為「世界三大智者」之一,他們相逢的場合裡,更是純真一如毫無造作的孩童,源源不絕自然湧現愛與喜悅。

 

「愛與寧靜」是生命的本質,它本來就與我們同在,不必苦苦尋找、追求,只要「發現」就行了。──古儒吉大師

 

究竟是依著什麼在交流呢?是什麼原因,能夠使智者導師們久久才相逢一次,相見時卻總是那般親密和喜悅呢?心道法師說:「我們彼此見了面,其實不需要太多的言語,就能體會彼此在弘法利生志業上的用心。」在這一句看似平凡的話語中,有一個如電閃雷霆的字眼「在弘法利生志業上的用心」,綜觀每一位導師,他們都不是在過自己悠閑生活的人,從不著意發展自己的事業和聲望,而是把每一分心都用於關懷他人的福祉,無關乎東西方文化、宗教或非宗教,沒有分別性,沒有特定性,不預期回報,完全專注在眾生究竟的利益上。

 

這份無條件、自然慈愛眾人的心,在佛教中,即名之為「菩提心」,以見、修、行不斷的付出和實踐,所以他們的心意在每一個當下,都是柔軟而喜悅的,他們見到彼此不需交換語言或禮物,就能夠因為心意的新鮮和無隔閡,而激盪出心性正向的感染力。

 

學佛弟子能夠躬逢其盛看到智者導師們的相逢與交流,實在幸運。就算不能親眼目睹,透過善知識的講述而憶想,也能對學習佛法、觀修自心生起鼓舞的作用。心道法師曾經開示:「華嚴經說一即一切,每一個生命站在自己的立場,美好的世界在於連結,整體上則呈現為富裕……,若大家都能盡其所能呈現自己的關懷奉獻,再串連起來,就是整體世界的美好莊嚴。」這不也是我們在聽聞宗教交流、聖者交誼事蹟時,最美好的收穫嗎。

 

文/史玉琪

 
上一則   |   下一則
 
聯絡我們 版權聲明 合作提案 個資政策 捐款資訊不公開聲明書(PDF) 捐款資訊不公開聲明書(DOC)

Copyright © 2014 靈鷲山佛教教團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Ling Jiou Mountain Buddhist Society. 信眾服務專線:02-8231-5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