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頁 > 教育 > 弄曼沙彌學院 > 沙彌新聞 |
|
|
沙彌托缽行腳 熏習佛法利濟有情
|
 |
2018-12-21
|
|
|
|
|
位於緬甸北部的靈鷲山弄曼大善園寺沙彌學院,不論晴雨,每週日清晨由副院長梵席拉比丘(Ven Silanandabhivamsa)帶領7、80位沙彌,到鄰近弄曼村兩旁商家與住宅沿路托缽。在平日嚴格威儀的要求下,行進靜默、目不斜視,謹守從佛陀時代出家人過的僧團傳統,展現南傳僧人莊嚴威儀的攝受性。

赤腳托缽乞食,源自2500多年前釋迦牟尼佛時期流傳的僧伽蘭若傳統,當年佛陀離開皇宮,棄太子之位,出家修行,悟正道成正覺,建立比丘僧團,制訂托缽行乞等修行戒律,至今緬甸都還保持這類傳統上座部佛教的風貌。沙彌學院恪守佛制,平日就安排比丘教導托缽的意義,遵守沙彌學處的75條規定,每週日清晨輪流由表現優良的沙彌外出托缽。

由比丘及沙彌組成的托缽隊伍,身穿紅色袈裟赤腳走在大街上,不論年齡大小,威儀莊嚴,即使下雨也不能撐傘。聚落村民會事先準備好供養的資糧,遠遠聽到打板的聲音,就脫鞋光腳,滿心歡喜在路旁等待。見到比丘及沙彌時,拿起資糧齊眉禮敬,一位位恭敬供養,在隊伍最後,還會行跪拜之禮,構成一幅動容的畫面。

其實,緬甸人口數超過5000萬,其中八成五以上信奉佛教,佛教信仰幾乎融入緬甸人的生活中,當地人得空就到佛寺拜佛、坐禪,進入佛寺、佛塔一定脫鞋襪、赤腳,以示虔誠。遇到長長的托缽隊伍過馬路,人車不約而同自動停下,等待全數比丘及沙彌通過才再啟程,沒有絲毫不耐,讓人感受到緬甸佛國對佛法僧三寶無比的虔誠與崇敬。

「佛法僧三寶,眾姓良福田」。僧伽藉由如法托缽的體現,不忘基本修行,與眾生廣結善緣,實踐佛法慈悲精神;在家人透過慈善布施,親近三寶,累積福報,懺悔業障,進一步學習佛陀妙法,成就人間淨土。
文/王蘭英 圖/麥莉
|
|
上一則   |   下一則
|
|
|
|
最近檢閱日期
:2007-06-22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