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Script功能提供瀏覽字級大小的變更,若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項功能,也不影響你閱讀本網站資訊。
首頁   正體   簡體   English   網站導覽   護持捐款   課程報名
 
文字大小
官方帳號
 
 
 
 
訪客人數:
10716027 位訪客
首頁 > 朝聖 > 朝聖 > 朝聖系列故事
轉寄好友 (另開新視窗) 友善列印 (另開新視窗)
緬甸宗教建築的守護神
日期Icon 2015-04-29 ‧緬甸




緬甸宗教建築的守護神緬甸是一個人文景觀之國,自然景觀憑雙眼即能領略,而人文之美則須用心才能發現。

南傳佛教寺院總是第一眼以其處處金黃燦燦令人眼花繚亂,留下一個光華璀璨的總體印象後便只剩模糊。但如果願意去深入瞭解南傳佛教建築與文化中的獨特之處,相信大家再一次前往佛寺便會有況味得多,許多細節都可以慢慢觀察欣賞體會。

首先,讓我們從寺院中最常見的諸位守護神開始吧!

獅子(緬語發音“擒敵”)

與中國的許多傳統建築一樣,緬甸的佛塔門口也必有一對壯觀的獅子鎮守。獅子是勇氣的象徵,早在阿育王時代,四頭獅子便被裝飾在阿育王柱的頂端,以驅除邪物,威懾四方。有關獅子聆聽佛法,守護僧人與寺院的傳說也層出不窮。

緬甸佛教建築中的獅子形體遠比中國石獅要大,仰光大金塔四個門外的八隻獅子都是超級巨獸,就連故宮著名的銅獅相較之下個頭也顯「嬌小可人」。不過緬甸獅子的樣貌要簡潔許多,一般都只在胸口有花紋,口含寶珠、腳踩繡球之類的裝飾不會出現。兩個有趣的差別是:中國的石獅子都是一頭萌萌的「天然捲」,而緬甸的獅子都是飄逸的火焰髮型;中國的守護石獅總是一公一母,而緬甸的獅子兩隻都是公的!不過,那種守護的蹲踞姿勢都是一模一樣的。獅子作為著名的守護神獸,也出現在緬甸的貨幣上。目前使用的10、20、50、100、200、500到1000元的紙幣上,圖案都是同一只獅子,只是色彩不同罷了。

神仙眷侶(艮尼與艮婭)

獅子負責祛除不祥,那麼負責接待諸位善男信女就另有其人了。緬甸的佛塔外經常會見到一對美麗的奇異男女,他們是神祗「艮尼」與「艮婭」。這兩位神的歷史非常悠久,2000年前出現在印度,隨後散播到整個東南亞,在泰國、印尼、老撾都可見其身影。上半身為人,下半身為鳥,有爪子、翅膀與尾巴,性情溫柔可愛,喜愛歌唱,時常向高僧大德敬獻鮮花,因此經常被放置在寺院佛塔的門廊高處,表示歡迎之意。

這對神仙夫妻最出名的地方就是恩愛非常,一時一刻也不能分離。根據傳說,曾有一對「艮尼」與「艮婭」因為洪水被阻隔在大河兩岸,一個在河東,一個在河西,雙雙被迫獨自過夜。結果就因為這一晚的單棲,他們傷心哭泣了整整七百年,也算是一個世界紀錄了。

一對冤家

第三位神獸中國人相當熟悉,它就是西遊記中出現的大鵬金翅鳥,在緬甸也被稱為妙翅鳥,是鳥中之王。研究學者們普遍相信這位神靈是隨著印度的星相學一起被傳入緬甸的。大鵬金翅鳥象徵太陽,因此也是星期日之神。在佛塔的東北方向的星期日佛下,一定能找到祂的雕像。

大鵬金翅鳥有一種最愛吃的食物,就是我們接下來要介紹的第四種神獸「納迦Nagar」。這二位是天敵,一見面總是一個追、一個逃。Nagar這種蛇形獸經常被翻譯成龍,很容易引起誤解,讓人以為是從中國的龍演變而來或從中國傳入緬甸,但這兩者之間並沒有任何關聯。

首先納迦並沒有四足,納迦也不是皇家的象徵,卻在緬甸宗教文化中擁有非同一般的地位。因為在南傳佛教中,有專門描述釋迦牟尼得道成佛前的十世故事,被統稱為「閻陀伽」。

《大般涅盤經》卷十五說: 「何等名為閻陀伽經?如佛世尊本為菩薩時修諸苦行。所謂比丘當知:我於過去作鹿、作熊、作麖、作兔、作粟散王、轉輪聖王、龍、金翅鳥,如是等行菩薩道時所可受身,是名閻陀伽。」

這十世的故事在緬甸婦孺皆知,根據《閻陀伽經》記載,第六世時,釋迦牟尼就是一條納迦。而他在成為悉達多王子的那一世,某日修行打坐時,一條巨大的納迦主動前來為他遮蔽風雨的故事也流傳甚廣,因此這也成為寺院最常見的塑像題材,在鄉間尤甚。在星相學中,納迦代表西南方向的木星,主金銀財富,因此成為星期六的神獸。

想像出來的神獸

麒麟作為中國的神獸,集中了許多種動物的特徵,是想像力的產物,在緬甸,也有一種非常類似的神獸,名字叫賓沙魯巴。它有大象的長鼻與長牙,象徵力量:有四條健壯的馬腿,象徵速度;擁有鳥類的雙翅和鯉魚的尾巴,代表上天入海的能力;最後它還擁有一對犄角,看上去更加神聖不可侵犯。

因其無所不能,賓沙魯巴是緬甸傳統樂隊中不可缺少的一員,架起大鼓的橫樑上一定裝飾著祂;同時祂也出現在寺院的大鐘鐘鈕上,後來更被大量運用在寺院和皇家建築的立柱上。

獅身人面

馬努提哈Manu-Thiha則是緬甸的獅身人面獸,象徵吉祥的祂並不會給人出謎題,然而樣貌十分奇特,兩個連體獅身上頂著一個人面頭顱,圍繞祂的傳說也十分豐富。有關祂的源起說,流布最廣的是當年位元處今日Thaton地區有一個小國家叫Suvana-Bhumi,該國的皇后每生一個孩子就會被一個妖魔和她的五百手下吃掉。有一年,皇后又懷孕了,憂心忡忡之際,恰好有兩位僧人途經此地。僧人變出了3000隻馬努提哈,趕走了妖魔和她的爪牙,王子得以平安地出生長大。當王子成為國王後,便下令全國所有的孩子脖子上都要佩戴馬努提哈的畫像,以驅除邪魔,健康長大。隨著時光的流逝,馬努提哈也慢慢進入寺院,成為了守護神之一。

神鳥

最後一位守護神則是唯一在現實中能見到的鴛鴦鳥Hintha。在緬甸的最北部,每年冬天都可以見到鴛鴦成雙成對,以大約25對結成一群的規模出現,祂們能飛翔,是候鳥。

鴛鴦是緬甸皇家十分喜愛的形象,早在Bayint Naung頒佈全國統一的度量衡與貨幣時,就將重量單位製作成鴛鴦的形狀,歷代許多皇家禮器食具都是以鴛鴦為靈感設計的。傳說音樂、詩歌與學識女神總是騎著鴛鴦出現,於是鴛鴦就成為了文學的守護神,日後慢慢演變成佛經的守衛者,被安置在許多寺院佛塔的祈福柱頂端。鴛鴦也是緬甸郵票的經典圖案,以至於逐步成為國家郵政的象徵符號。

現在,我們已經收集齊了七位守護神,可以出發去寺院許下一個心願了。
 
上一則   |   下一則
 
聯絡我們 版權聲明 合作提案 個資政策 捐款資訊不公開聲明書(PDF) 捐款資訊不公開聲明書(DOC)

Copyright © 2014 靈鷲山佛教教團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Ling Jiou Mountain Buddhist Society. 信眾服務專線:02-8231-5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