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Script功能提供瀏覽字級大小的變更,若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項功能,也不影響你閱讀本網站資訊。
首頁   正體   簡體   English   網站導覽   護持捐款   課程報名
 
文字大小
官方帳號
 
 
 
 
訪客人數:9876760 位訪客
首頁 > 教育 > 佛陀法教
轉寄好友 (另開新視窗) 友善列印 (另開新視窗)
《吉祥經》實踐系列─談法布施的功德利益
日期Icon 2015-09-30 ‧佛說吉祥經




在《吉祥經》中佛陀說:適時討論法、得見諸沙門,是爲最吉祥。

 

法的討論,能開啟我們的智慧;以恭敬心親近三寶,聽聞出家眾演說佛法,可以建立我們的正見,使身口意不容易有過失,具無量功德,所以稱為吉祥。

 

《增一阿含經》:「施中上者不過法施」在種種布施當中,最上等的布施是為「法施」。布施財寶給所有眾生,還不如布施佛法給一位眾生,後者功德來得更大,因為布施財物,雖然讓人免除一時的飢餓寒冷之苦,但如布施佛法,能讓人覺悟,依法修行,能證道果,了脫生死,出離三界,這個是出世間的功德,非是世間財所能比擬的。

 

法的布施,就是布施真理、佛法,教人慈悲、忍耐、道德、智慧,有了佛法真理,使眾生能夠了解生死的由來、死後的歸趨、解脫煩惱的方法、真正幸福快樂的境界等。

 

然而,初學布施的人,該如何行法布施?流通佛法資訊正是法布施的方式之一,我們可以助印經書、製作光碟、轉載佛教資訊與眾生結緣,這都是推廣佛法,也是一種法布施。

 

法布施含攝無量利益,利樂一切有情的方法,成就無量的自利利他功德。同時也是一種波羅蜜的實踐,與眾生共同走向解脫與成佛之道。

 

而“流通佛法资讯”正是法施的方式之一。法施能成就众之法身慧命,了脱生死,超出三界,甚至于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修行菩萨道之人,若能以弘扬佛法为职志,无论是用语言、文字或是赞助方式,我们能以清净法、无漏法回向一切众生,这就是广大的法施功德。

 

適時討論法(kālena dhammasākacchā):

 

「適時」就是指佛法能在適當的時機,解除我們人生所遇到的困擾,當我們遇到疑惑,可以向法師或善知識請教有關佛法的問題,不但能由法師那獲得正確知見,也可能同時解決人生的迷惑。

 

心道法師說:法是什麼呢?法是方法,法是路線,法是一個讓我們能夠解決我們的煩惱、障礙,能夠去除我們的迷惑的一個方法,那就是叫法。

 

所以能適時參加佛教經典研讀課程,都可以使我們能對教理,有更清晰的瞭解,這就是「適時討論法」,也就是「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的意思。師父又說:我們要皈依「法」,法就是除去我們生命裡面的迷惑障礙,讓我們的生命能夠自由自在,讓我們的心靈能夠無罣無礙的一個學習方法。學佛法能夠覺悟,能讓我們的心無罣無礙,如果能夠讓心無罣無礙的就叫做「法」,這是指佛陀的教法。

 

當我們憂愁空虛時,若有善知識施灑法雨甘露,被滋潤的心靈頓時亦能湧出滿滿的感動。所以當有人遭逢困頓時,若能適時伸出援手,他人心中的那分感激可能是一輩子難忘的記憶。

 

對修行菩薩道之人而言,若能以弘揚佛法為職志,無論是用語言、文字或是贊助方式,迴向一切眾生,這將是廣大無量的法施功德。

 

靈鷲山 心道法師

 

得見諸沙門(samaāna dassana

 

「沙門」就是三寶中的「僧寶」,能有緣親近僧寶,聽聞佛法,是具大福德吉祥的人。為什麼呢?

 

因為僧寶具備了九種功德,包括:

 

一、善行道者:對戒、定、慧都能修持得很好。

二、正直行道者:能如法實在的修行。

三、真理行道者:能向朝著涅槃大道而精進修行。

四、修行四雙八輩(註一)的諸賢聖弟子。

五、值得供養。

六、值得供奉。

七、應受布施者。

八、應受恭敬者。

九、無上世間福田。

 

由於見到出家人,能自然而然地內心升起恭敬的心,能真誠地到寺廟裡拜訪出家人、把握任何良好的機會向他們禮敬。如此對於我們學習佛法,將多所助益。

 

此外,我們也應當以力行供養,《增壹阿含經》:「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為波斯匿王說法,王即請佛及比丘僧三月供養,遂于宮門之外,作大講堂,懸繒旛蓋,及辦一切供給所須衣被、飲食、臥具、醫藥,故云四事供養。」

 

佛教在家弟子應供給資養佛、僧等日常生活所需之四事,即是指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等四事。因為佛陀、僧寶畢生為宣揚佛法,普利人天為職志,無經營事業,故日常生活所需,則須在家眾護持,讓出家僧眾一心弘宗演教,以正法做利益眾生之事。

 

註一:四雙八輩是指聖者逐步取證涅槃的四個階段(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每一個階段又分為兩個部分:「向」與「果」。其中「向」為趣向、接近的意思,指趨向進入聖者之流,當中的「聖者」指的就是須陀洹到阿羅漢等四個果位,故為四個階段八分位階。

 

靈鷲山 心道法師

 

靈鷲山 心道法師

 

三車和尚的故事

 

根據《大唐西域記》所載,記載玄奘法師前往印度取經路途中,遇見一修行人入定於山雪谷中,待他出定,才知他前一個佛世末法時代,已修道證得聖果,入定山中是為了要等佛釋迦牟尼佛出世。

 

玄奘法師便對此羅漢說:「釋迦牟尼佛已經進入涅槃了。」

 

羅漢失望的說:「那我再入定等彌勒佛出世好了。」說完正準備要入定。

 

玄奘法師急忙說:「萬一你又錯過,那怎麼辦?」

 

於是兩人有了約定,羅漢發願至中國皇宮投胎當太子,待玄奘法師取經回來的時候,再一起弘揚佛法。

 

結果,那位羅漢來到大唐投胎,把將軍府錯認為皇宮,就投生到尉遲恭的府中。不過,玄奘法師仍在眾多青年中認出了那位羅漢。只是,羅漢經過再次投胎,仍有隔音之迷,忘了前生的志願。

 

玄奘法師要他出家弘法,一開始他拒絕了。後來唐太宗下詔,要求其代表皇帝出家。但他也提出了三個要求:不得禁止他讀書(因為當時出家眾只能閱讀佛典)、要有奴婢侍候、不能禁止吃肉喝酒。玄奘法師答應了他,讓他帶著三車出家,即「書籍一車,奴婢一車,酒肉一車也。」因此,被稱為「三車和尚」。

 

之後,他來到大興善寺出家,廟裡敲鐘擊鼓接迎。他緩緩走到山門時,一聽到鐘鼓聲,豁然開悟記起一切:「原來我是那個老修行人。」於是向後對三車說:「我不要此三車了,我足夠了!」於是剃髮出家,法名叫「窺基法師」,又叫「三車祖師」。 

 

窺基法師極其聰明,任何經典,一聽便過目不忘。在玄奘大師用心化導之下,他漸成為法器,在唐朝大力弘揚佛法,最後終成為慈恩宗的開山大師,唯識學的法相要義,在窺基大師的弘傳下,發揚光大。

 

這故事也讓我們了解成為出家僧人,往往是累生累世的福德因緣。

 

靈鷲山 心道法師 

 
上一則   |   下一則
 
聯絡我們 版權聲明 合作提案 個資政策 捐款資訊不公開聲明書(PDF) 捐款資訊不公開聲明書(DOC)

Copyright © 2014 靈鷲山佛教教團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Ling Jiou Mountain Buddhist Society. 信眾服務專線:02-8231-5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