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頁 > 教育 > 佛陀法教 |
|
|
《心經》第三篇 六度萬行 心量無盡意
|
 |
2019-03-11
|
‧經典小講堂 |
|
|
|
一開始我想先談談心境的變化。讀《莊子》的時候,各位都知道莊子的《逍遙遊》,《逍遙遊》講人生由小向大,當你的生命變得無量、無邊,永無止境,人生就會變得非常開闊,所以大大的海洋,大大的天空,而這樣一種心量來自於心,所以講到《心經》的時候就忍不住有一種歡喜。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在十法界裡面,觀自在菩薩最有生命的莊嚴,祂的心最有滋味,最具有主題的特色,所以我們看到菩薩道就變成我們所有在人生中實踐的意義。菩薩的實踐,從六道輪廻裡面離苦得樂,從六凡變四聖,最後的境界就是成佛。菩薩在這個過程中怎麼樣努力,這種努力在《心經》說得很清晰,就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當你在行動,由淺而深,當累積你自己,到最後你突然之間發覺到已不再是習慣的動作,就是隨波逐流,而你會變成一種隨波逐浪,像衝浪板的高手,在面臨每一個時間裡面可以付出全然的行動,而全然的行動裡面就有全然的智慧。換句話說,一個菩薩的行動是深刻的,不是表面的,這種深刻是什麼意思?祂除了看見、看到、意識到,同時祂能做到,所以禪宗有百丈禪師,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這就是一個行動特殊的意義,要說到做到。其實我在中國經典也會這樣看我自己,有時候我們說真誠,你真的要真誠地做到誠信,最後你會佩服孔子、孟子,因為他們的人格很一致。
你現在是修佛的人,你要知道佛讓你謙卑再謙卑,讓你無我,讓你一心不亂。如果你發現晚上睡覺妄念紛飛,你不是一個好的佛教徒,所以當你要睡到一夜無夢,做每一件事情都全然的用心,這個時候你就知道實踐真的有一種印證的作用,在佛教中叫自證,自己反省,證自證分,表示可以應用出來,這個證是證明的意思。所以我說菩薩的行動是深刻的,在深刻中有一種行為的智慧。再一個概念叫般若,在佛教的般若裡面指的是一種行動生活實踐的智慧,這種智慧在大乘佛教裡面是當成一種結果,所以他們叫六度萬行。在六度萬行裡面,第一個是佈施;第二個是持戒;第三個是忍辱;第四個精進;第五個是禪定;第六個是般若。
六度萬行的生活實踐
六度就是六個實踐方法:第一個「佈施」,不管你是跟人家互動、來往,其實微笑花開、分享、熱情的擁抱,這都是佈施。你對他笑,這種笑容是最好的佈施,但是你大早起來就罵人,那就不是佈施,所以我們看到佈施的特殊意義就是這樣。
第二個「持戒」,在佛教講戒定慧,由戒而生定,由定而有智慧,我們在行為裡不要過猶不及就叫持戒。以戒為施,因為每一件事情有個道理,有個法則,所以戒是我們看不到的規矩,其實這種規矩就是自然的規律。因此像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你就知道這是自然的規律,要守住這個規律就是持戒。
第三個「忍辱」,忍辱在佛教講得特別多,有很多羅漢叫忍辱羅漢、忍辱菩薩,忍是心上一把刀,辱是屈辱。尤其我們年事漸長,又在中國社會,有時候我們心裡的窩囊都不知道在哪裡,在人的階級分別的時候,在人的貪瞋癡的時候、在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時候,忍辱變成沉澱自己的智慧。所以忍辱並不是忍耐就好了,忍辱是在那一瞬間能夠去瞭解,用智慧去忍辱就是真正的智慧。有了之後要捨得,我們有貪念、妄念,當我不貪了、不恨了、放下了、捨得了,就叫忍辱。所以一部《金剛經》就在講忍辱兩個字,忍住自我的執著,權力和名利就很一般了。
第四個「精進」,精進就是努力再努力,我認為精進是與時推移,永遠活在現在。你能夠精進的時候就會發覺到,其實人的學習能力很可怕,當你在一條路上一直走,堅持到底,到最後因為精進而達到一種真正的智慧。所以般若的智慧是心的智慧,更有一個意義是實踐的智慧,在難行而能行,難忍而能忍,這個菩薩道就是般若智慧。整個大乘佛教就講般若智慧,因此我們看到一個菩薩需要智慧,而這個智慧就變成行深智慧,一個深的智慧,這個智慧就會幫助你到彼岸。我們說任何事情,從種子到果實,這個過程就是到彼岸的過程。
有時候我講《西遊記》,孫悟空在花果山,其實在植物的生命已經是花果,就像一個小聖一樣,已經修行的不錯,某種程度已經是個佛,能夠自我解脫去花果山。可是孫悟空覺得不夠,他要能夠超越這種生死,當然最後他要做人,要進行修行去西方取經,他開始面對的不是一個人,面對的是一個團隊,這就變成大乘佛教的精神。讓你不忍不行,不努力不行,到最後智慧就幫助你從這頭到那一頭,你會發覺人生從波羅蜜多到彼岸非常重要。
最後有一個字非常有意思,因為中國的每一個字都是一個句逗一樣,這個字可以獨立,這個叫「時」,所以「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這個時很重要,就是當下。《金剛經》講「一時佛在」,換句話說你做每件事情,時間的意義就是當下,就是在這個事情上運行。於是我們發覺到在整個佛教修行裡面,其實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守護時。孔子很了不起,在中國歷史上叫聖之時者也,他是一個懂得時的聖人,所以他才因材施教。在我們這一段裡面,你會發現一個自在的實踐的菩薩,他起碼有幾個能力是特別的,第一個他是實踐的,是很深刻的,不是膚淺的。
害莫大於膚淺
我們發現現在的社會有很多資訊,在資訊的海洋裡面,每一個反而都很膚淺,誰都能說佛,都能成佛,可是都很貪瞋癡。這個時候我們看很多事情就會覺得知識氾濫,其實這種知識變成另外一種皮相,也就變成另外一種膚淺,所以害莫大於膚淺。其實膚淺怎麼讓它深刻,就是實踐,你去做就知道了,當面臨做的時候會有很多功課、學習、智慧。所以實踐的智慧很重要,任何事情到彼岸,今天最簡單,有沒有問題,有問題,解決問題。所有事情迎面而來的時候要面對它,所以如來者是迎面而來。迎面而來的時候,你就要知道怎麼去面對它,叫如在,老老實實的面對。最後這個結、痛苦解不開,繼續解,到彼岸,從河的這一頭到那一頭,當你到了彼岸,事情圓滿了,成功了,果子成熟了,這個時候就是波羅蜜多,這個波羅蜜多叫做度。
有時候我收集古董、文物,包括讀書、寫文章,我都覺得是把自己心靈宇宙的精靈度到一個木頭、石頭上面,甚至人和人的交流也是度。像這次分享,度到你的心裡面,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到這幾個重要,最後也不要忽略時間的意義。在那個時刻裡面真的要把握現在,人生的現在過了就沒了。
我們很多人講拜香不好,其實不是,中國幾千年來就有香,香是什麼意思?當你在燃燒得失,燃過了就成灰,就不能回頭,在你還沒有燒的時候,完全沒動,沒有來,沒生,而現在正在燃燒我們的就是時。在整個《心經》的內容裡面就是四個字:心無掛礙,所以這就是我要證明的,心可以心無掛礙,因為心無掛礙,所以你就知道什麼叫觀自在菩薩,心的想像是自在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文/孔維勤(本文轉載自有緣人第267期) 圖/黃靄琳
|
|
上一則   |   下一則
|
|
|
|
最近檢閱日期
:2007-06-22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