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頁 > 教育 > 佛陀法教 |
|
|
《心經》第二篇 心自在即是佛
|
 |
2019-01-11
|
‧經典小講堂 |
|
|
|
用心是《心經》當中最重要的字,佛法說你要在事上用心,在事情上面能夠檢討自己的心,你的心就會變成一種充滿滋味的事。日本人說一句話叫以死相抵,我們都死心塌地了。
《心經》裡面最重要就是心的道理,《心經》第一個字是觀,觀後面一個字是照,我們叫做觀照。觀有一個主體性,所以每個人不能放棄自我,你的自我就是你自己的特質,你自己的觀點,你自己生命的態度。每個人活出自己的時候,他的心就會變成他幸福的泉眼,而且他自己活出自己,所有的生命都互相效力,天地萬物與造物者同遊,就變成一個心所流露出來的生命真正的幸福,這個幸福所在地就在生活。當我們碰到日常生活裡面,不管是生活的每一件事情,對人來說都是一種造化。
在這個造化裡面,觀有三個觀點,一是要懂得「空」,所有事情有因緣、有很多條件,所以你要分析,要瞭解。二是要懂得「假」,假是借著它,像我們到彼岸要過一段橋,過了橋你不能再回頭了,你爬到一樓、二樓要進樓梯,上了樓,樓梯就不要了。像莊子說你用捕漁具來捕魚,得到魚,魚簍就丟掉了。禪宗教《指月錄》用手指指月亮,看到月亮,手指要丟掉。我們人常常丟不掉過去,你的現在就變成渾渾噩噩,你的民間就不在了,過去就像骷髏了。
空、假、中三觀,我們這個年齡回頭看很多事情都經歷過了,第一件事情你還有看不開的嗎?你知道什麼都有因緣,什麼事情都有因果,當你瞭解以後,你就不會被因緣、因果所限制,你就懂了,你就知道怎麼面對你自己的因果去調理,那就要懂得空。懂得空的時候,看天空,山河大地在天空呈現。懂得假,就像人老了,我們有我們老的樣子,這個樣子是隨著每個現在呈現,就像《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住」,它不停留,可是你有當下的感動,所以懂得假就懂得那種感動,懂得那種真情致性,在你心裡面那種溫暖,甜蜜的感覺。
另外一個觀念「中」,要恰到好處,要相應,相應在哪裡?就像我說所有的事情在因緣和合裡面。空、假、中三觀,有時候我們看無常,人間說無常、苦、空、無我,無常的故事在這裡最重要的是什麼?從空來看,所有的事情都是緣起緣滅,都是無常。但是我從假來看,無常才好玩,無常才有所有的變化,無常才有我們生命中不停留的春江秋月,這種感覺是我們看到人世間所有的變化裡面才豐富了。最後你發現中是什麼?老來可喜,有用,人生有智慧增長,讓我更自由了。
聆聽心裡的聲音,尋求生命的自在
在佛教《心經》裡面,空、假、中三觀,在一心中得,在你的心一致裡面,你就會感覺到原來心很豐富。你就會體會到其實佛法說人心的幸福感,所有講人心的覺悟就是這種情況。有了觀,從你自己出發,你的眼睛不是別人的眼睛,你的六根不是別人的六根,你不能說佛說,最後都是別人說,你要自己說,透過你自己的覺悟,你真正感覺了,你有所體悟,覺悟就變成佛法真正的智慧。所以佛教的成佛之道就是用心的人,在生活裡用心的人。
有了空、假、中三觀以後,我們叫觀自在菩薩。在佛教裡面,我們用心去觀照一切萬物,這裡面有很多是心領意會的事情。心的主體裡面讓你體會到,《心經》說「觀自在」,看「自在」兩個字。自在這兩個字,當你把很多事情轉化──前段時間我寫一篇小文章,我過了六十,甲子繞了一圈,這個時候人生已經不再是逆轉勝的問題,而是懂得逆轉順,就像畫一個圓圈一樣,所有的事情在這個圓裡面,這種感覺就圓滿了。順就是順著形勢,順著你心的方向,順著你人生所有的滋味往前走,那個時候你就會覺得你沒有不自在的事了。這是我們生命尋求的自在,假如你能好好聽聽你自己心裡的聲音,你就懂得什麼叫從心所欲,欲是你真正的聲音,所有你覺得天地萬物都是和諧的。所以孔子說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換句話說它是自然而然。
有了這種體會,「觀自在」的自在告訴我們,我們常說人的本性、人的本質,人間苦海,萬丈紅塵,其實在佛法裡面,《心經》告訴你說人心的本質、人性的本質是自在的,這句話特別溫暖。
所以人心的本質不是痛苦,我們不是一輩子為了苦去贖罪,我不是罪人,告訴你心的真正本質是自在的,回到你的心你就自在了。
眾生都有佛性,你我都是自性佛
「觀自在菩薩」,菩薩這兩個字在佛教有一個簡單的術語,叫十法界。十法界有六凡和四聖,六種凡夫是什麼?最下面那一層是地獄,再過來就是餓鬼,再過來就是畜生,再過來就是人,再過來就是修羅,再往上就是天人。六道輪迴指的是六個凡夫,其實六個凡夫不是真有地獄,簡單講就是人性裡的貪瞋癡。換句話說,貪瞋癡就變成下面的三個點,有地獄、畜牲、餓鬼。
六道輪迴就變成你跳不出來的輪迴,你要離苦得樂,從六道裡面提升自己,提升自己的時候,第一個叫「小乘」,小乘就是小,從你自己身體開始。小乘第一個境界叫「聲聞」,聲聞就是耳朵聽到一個智者的話,一語驚醒夢中人,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小乘第二個境界就是「緣覺」,我們每個在生活裡用心的人,我有自己的感受,我有自己的真知,我有自己的體會,你就會慢慢有自己的自信。所以聲聞與緣覺的人有了智慧,於是乎他們沒有痛苦,但是還有煩惱。煩惱是比較細微的東西,這個時候小乘就到這兒為止。
「大乘」就變成菩薩,菩薩是什麼?大力士,他要用大雄寶殿,用大雄的魄力把你的妄念搬開,也就是說你執著的那些名相能夠放下。所以大乘的菩薩裡面,不單要超度自己,我要度別人,度眾生。
可是菩薩還有一個特點,叫煩惱的習氣,有習氣的情況怎麼辦?你可能落到一個習慣裡,我們很多人不知不覺生活在他的習慣裡面,習慣就變成最細微的障礙。
當你煩惱、習氣都斷了,你從菩薩就變成了佛,聲聞、緣覺、菩薩、佛教四聖。所以在佛教的十法界裡面四個字「超凡入聖」,就可以看得出來,人的修行是一步步往上走的,而這都是覺悟的十個梯階,最後成佛了,把成佛當目標。其實簡單來說,成佛就是你在一個事情很用心,在生活裡體會了,你就知道佛所說的自在。於是佛教有一句話,「眾生都有佛性,你我都是自性佛。」你的佛性是什麼?《心經》告訴你就是自在兩個字,真正自在就是無若而不自得,當你在生活裡面,在你碰的每一件事情的時候,砍柴、挑水、食、衣、住、行都很自在的時候,你就是一個佛。
我們把成佛當成目標,成佛不是讓你在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就是讓你畫一個圓,從早上的太陽到落日餘暉,到夜晚的月亮,我們形成一個生命美滿,你就會發覺這個時候你不知道它,每個生命的不知道都是讓你知道的開始。所有的顏色是從沒有顏色開始。佛就是小孩,中國講赤子之心,孟子講四端之心,端就是最開頭,佛教叫初心,其實都是回到我們生活裡面最真誠,像孩子一樣,不知道的最親切的生命故事。
文/孔維勤(本文轉載自有緣人第266期) 圖/黃靄琳
|
|
上一則   |   下一則
|
|
|
|
最近檢閱日期
:2007-06-22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