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爾
尼泊爾是佛教傳入最早的國家。在尼泊爾,有佛教與國家同時誕生的傳說。據佛經記載,佛祖釋迦牟尼的誕生地在今尼泊爾境內的盧潘德希縣的藍毘尼園。佛祖在印度創立佛教後曾多次回故鄉傳播佛教。

佛教在西元前三世紀從印度先傳入尼泊爾南方,後傳入尼泊爾內地。據記載,梨查維人大約於西元一世紀前後進入尼泊爾,在尼泊爾谷地(現加德滿都谷地)建立了梨查維王朝。他們既崇信印度教,也扶植佛教,這就是尼泊爾佛教的起源的開始。

兼容並蓄的宗教風格

尼泊爾是個「神跟人一樣多、廟宇跟房舍一樣多」的國度,雖然印度教佔了其中九成的人口,但由於尼泊爾人對宗教採取相容並包的態度,因此尼泊爾人不管什麼廟都拜,對宗教相當虔誠的當地人民而言,神明的庇護是多多益善的。

尼泊爾的文化和宗教關係相當密切,因此無論是建築、音樂、舞蹈、雕刻、繪畫、木雕全都洋溢著濃烈的宗教氣息,最具代表性建築是佛塔式建築,寺院內有很多宗教的木雕石像,佛塔特色是,方形塔狀,且四面都彩繪有大眼,這些眼睛即是佛陀的眼睛,佛陀藉第三隻眼來監視世人的生活作習,用以看顧世界萬事萬物的動態。

尼泊爾的大乘教派

尼泊爾佛教發展。概括起來可以分為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雖然金剛乘、坦特羅乘、易行乘以及藏傳佛教各個派別都在尼泊爾流行,但是前三者主要是學術上的流派,在尼泊爾沒有嚴格的、獨立的組織派別,在宗教實踐上,這幾個流派融為一體,而藏傳佛教又包含著金剛乘、坦特羅乘的內容,因此這些支派都包容在尼泊爾大乘佛教教派裡。

尼泊爾的大乘佛教融合了印度佛教、印度教和藏傳佛教的內容,重視宗教實踐,以「六波羅密多」,即以布施、持戒、忍耐、精進、禪定、智慧為指導,主張自度度人。奉釋迦牟尼佛為神,崇奉佛與菩薩。

藍毗尼

西元五六六年佛教的始祖釋迦牟尼佛誕生於尼國的藍毗尼,阿育王在十三世紀為紀念佛陀的誕辰立下一根六米高的石柱。在藍毗尼的菩提樹前有一方水池,又被稱為「生命之泉」,聽說有佛緣的弟子來到此地,可以從池水看到自己前世的模樣。

走進這個聖地,雖然看不到任何華麗的寺廟建築,只有數間簡單的寺院和讓人憑弔的空曠花園池塘,但一切的詳和都彌漫在身旁的空氣中,彷彿要每個人靜下心來感受佛祖誕生莊嚴安寧的氣氛。

Copyright © 2014 靈鷲山佛教教團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Ling Jiou Mountain Buddhist Society. 信眾服務專線:02-8231-5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