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
泰國上至帝王,下至全國百姓都信仰佛教,除了皈依佛還受五戒,全國人民皆能誦經。泰國隨處可見南傳佛教生活型態,和南傳佛教寺院出家人托缽。

青邁Chiang Mai

雙龍寺(素帖寺Wat Phra Doi Suthep)

興建於十五世紀。泰國清邁地區的佛教聖地,座落在素貼山上,原稱素帖寺,因為通往寺院的近三個階梯兩邊扶手為有二隻大金龍,所以廣為人稱雙龍寺。這座寺院的興建充滿神話色彩。相傳是錫蘭(斯里蘭卡)僧人帶佛舍利來泰國,因為深怕被搶奪,於是決定建寺供奉。高僧將佛舍利放在白象上,讓白象自由行走,當白象走到現今雙龍寺所在地時不在前進,於是便在此福地建寺供養佛舍利。佛教信眾視為神聖的金龍(Naga梵語),其實是一種巨大的蛇,傳說有千頭,在釋迦牟尼尚在菩提樹下修道時,常以蛇頭為其擋風雨。相傳Naga也希望出家修習佛法,但是佛陀告訴祂只有人才能出家,雖然在寺外也可以聞法修行。有分析,佛教源於印度婆羅門教,而其著名的天神毗濕奴(有十種化身,其中之一便是釋迦牟尼佛)隨從阿難陀龍,經常被畫成多頭蛇形象,傳說故事應緣自於此。

帕邢寺(Wat Phra Singhg普拉辛寺;帕辛寺)

西元1345年,當時泰國國王為了安奉父親骨灰而興建。日後歷經多次重修擴建,現今為泰北最華麗的寺院。帕邢寺院群中有一殿Viharn Lai Kham,供奉黃金Phra Sihing佛像,此寺名即以其名稱而來。據傳,此尊佛像當年是由錫蘭(斯里蘭卡)恭請來,但是在1922年時佛頭被盜,如今殿內供奉的聖像為複製品。

松達寺(Wat Suan dok)

始建十四世紀,殿內供奉一座全泰國最大4.7米的帕昭考荼(Phra Chao Kao Tue)的青銅佛像。寺中著名的鐘形佛塔,是紀念受泰人敬重的斯里蘭卡僧人瑪哈泰拉蘇瑪那,曾經在駐寺宣說佛法而建。目前松達寺內有一所佛教大學。

柴迪隆寺(Wat Chedi Luang)

始建於西元1441年。寺名的泰文是大塔的意思。塔高原為24米加高至82米,後因地震受損,目前大約52米左右。寺內供奉國寶玉佛Emerald Buddha(複製分尊)、帕昭阿塔羅Phra Chao Attarot以及泰國的守護神Sao Inthakin,是青邁非常重要的神廟。

大菩提寺(Wat Chet Yot;柴尤寺)

始建於十五世紀。最引人注目的是有七個尖塔的大殿 (又稱七峰塔寺)。據說建築師曾在印度的菩提伽耶城修行。將七塔寺廟設計坐落僧院屋頂,象徵釋迦牟尼佛在聖地菩提伽耶度過七年光陰。寺內壁面雕飾印度的天女和守護佛。西元1455年,紀念佛曆 2000年時,在本寺召開世界佛教編籑會議。

素可泰歷史公園(Sukhothai Historical Park)

建於13世紀中期的素可泰是泰國中部所發現的最古老王朝,定正統佛教為泰國國教(有別於融合印度教的佛教),是泰國歷史的基石。整座歷史公園由眾多皇宮及佛教遺跡共193處所組成,西元199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它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西薩查那萊歷史遺跡公園(Si Satchanalai)

西薩查那萊歷史遺跡同屬素可泰王朝的一部份,以現代話比喻,是素可泰的衛星城市,許多泰國歷史學家認為這是泰國城市發展的鼻祖。整個區域已發現134處佛教遺址。西元1990年,聯合國將它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大城Ayutthaya

瑪哈泰寺(Wat Maha Thai)

始建於十四世紀的皇家寺院。原本整座寺院有近三百座佛塔和十多處僧院,在多次泰緬戰火中被破壞,緬甸軍也為取得佛像身上的黃金,不惜火燒聖像,運用熱脹冷縮原理讓佛頭、佛手、佛身分離,因此許多佛像受到損毀。雖然寺院、佛像經多次修復和改建,但是寺院主體在二十世紀初時仍究崩塌,朝聖者目前在遺址上能見主塔的塔身遺跡,以及供奉的大佛-帕欽那萊Phra Buddha Chinnarat ,感受皇家寺院的氣勢。

梭通寺(Wat Sothon;Wat Sothon Wararam Worawihaan)

梭通寺的泰文意思即為靈驗的意思。寺裡供奉十分受泰國人禮敬的梭通佛祖(Phar Buddha Sothon)。此尊佛供奉於梭通寺的來由已無從考證,據傳在泰緬戰火中,泰國百姓擔心緬軍熔佛求金,為了保護城內的各大佛像,所以用泥漿敷滿鑄金的佛身,並將祂放在木筏上隨水飄流離城,其中一尊飄流到梭通寺前浮起,當地村民便將佛像恭迎到寺內壇城供養。

曼谷Bangkok

愛侶灣四面佛壇(Erawan Shrine;San Phra Phrom)

四面佛其實是印度神祈中創造天地的大神-梵天。在佛教信仰中,梵天是很重要的護法神,泰國及東南亞人民認為祂是仁慈無比的神祗。梵天常見傳統形象是四面臉,正面求事業、左面求感情、右面求健康、後面求財富,也有一說是四面佛的四面代表佛教財富法則-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愛侶灣四面佛壇興建於1956年,不論任何宗教信仰的朝聖者來到泰國,都會來此地朝禮或膜拜。據說此壇興建是因為當年愛侶灣飯店籌建時意外頻傳,於是有人建議要造壇供奉四面佛祈佑,果然後續諸事順利,靈驗之聲也因此大開。

黎明寺(Wat Arun;Wat Chaeng鄭王寺)

紀念泰國第41代君王、民族英雄鄭昭的寺院,也是泰國境內規模最大的大乘舍利式塔,主塔高達82米,象徵須彌山,在國際間也享有泰國埃菲爾鐵塔的美稱,泰銖十元硬幣背面即為此佛塔像。

菩開奧寺(Wat Phra Keo;Emerald Buddha Temple玉佛寺)

始建於西元1782年,是第一位將泰國首都遷至曼谷的國王拉瑪一世所興建,他將這座寺廟視為守護國家的宗教聖地,皇家重要的宗教儀式皆在此舉行。在曼谷四百多座寺廟中,是唯一沒有僧侶常住的佛寺。菩開奧寺又稱玉佛寺。主要因為寺院內共俸備受泰國人崇敬的玉佛。相傳十五世紀時,玉佛是在泰國青萊(泰國最北的府城)的佛塔中被發現,當時佛身全部被泥土包裹,泥灰清除後才驚覺是罕見的玉佛。玉佛的佛身高約60公分,由翡翠雕琢而成,身披黃金袈紗,國王每年還會為祂更換三次服裝表達尊敬。

臥佛寺(Wat Pho涅槃寺;菩提寺) 

始建於十六世紀,是曼谷大皇宮南側最大的寺廟。因寺中供俸臥佛為佛陀涅槃像也稱涅槃寺;佛殿前有栽種釋迦佛當年悟道的菩提樹,所以也有稱菩提寺。內殿的釋迦牟尼巨大臥佛聖像,佛身長46米,佛高達15米,佛腳掌還有法輪和108幅佛教象徵吉祥的圖案。據說禮拜臥佛能促進家庭和睦,求子求孫。

金山寺(Wat Saket)

金山寺佛塔高78米,是泰國曼谷最高的佛塔,塔內供奉的釋迦牟尼佛的遺骨舍利子,據說是西元1868年時,在靠近尼泊爾邊境的一座印度古塔中發現。寺廟殿內供俸釋迦牟尼坐佛,佛像後面還有一幅描繪地獄的壁畫。

龍福寺(Wat Leng Hok Yi;Wat Chin Pracha Samoson三寶宮寺)

泰國著名的華人寺廟。該寺廟內供奉如來佛、藥師佛、阿彌陀佛、財佛爺、十八羅漢,除了財神爺外,佛像都用紙雕,每尊佛的重量不超過5公斤。許多泰國華人來此祈求財。據說想要獲得財神加持,禮拜時要先拍財神爺手上的錢袋三下,然後將自己的錢包對準錢袋口摸三下,最後由財神爺錢袋裡拿出零錢放入口袋時要先拍財。寺內還有一尊彩龍,摸龍頭、龍肚、龍尾各三下,依序可求得事業順利、健康、長壽。龍福寺裡保有鐘面刻有經文的大銅鐘(世界僅存三座,另二座在韓國和中國),敲響銅鐘一次代表念誦一次經文,意義如同藏傳佛教的轉經輪。

千手觀音廟

泰國的觀音信仰也頗為盛行,千手觀音廟在泰國頗具宏偉的寺院。相傳有位新加坡商人經商失拜來此祈願,保佑事業再度鴻圖大展,果然如願!為了還願,特別建廟及醫院照顧窮困人家,成為鄉里傳奇。

青盛Chiang Saen

蘭通王佛寺

蘭通王佛寺,又名「百萬黃金廟」是泰國古代蘭通王的皇家佛寺,根據史傳記載,建於1489年通瓦王時代──通瓦王為蒂洛大帝的王子。名為「百萬黃金廟」,相傳因為當時是一個豐饒富足的盛世,無論王室或庶民,人人樂善好施,對人尊重,對佛虔敬,所以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是富中之富、貴中之貴,是至上富貴的年代。

Copyright © 2014 靈鷲山佛教教團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Ling Jiou Mountain Buddhist Society. 信眾服務專線:02-8231-5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