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德福教育的全人實踐-自性之美 歡喜莊嚴 2018-05-11
華德福教育的全人實踐-自性之美 歡喜莊嚴
天底下最美的事物,莫過於稚子的臉龐。赤子之心展現出來的天真,眼神透露出來的單純、開放,使我們相信那就是佛性,就是本自具足、本來圓滿的靈性了。任一位教育工作者,殫精竭慮地思考、學習、修練、嘗試、實踐,為帶給學子更好更有益的教育而努力著,不免耗心勞力,但一見到孩子們滿足的樣子,因成長而喜悅的笑容,便就甚麼疲累都忘掉了。這就是美的力量,由善轉化而來的美。猶如菩薩不捨眾生,勤修六度,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只要眾生得度,種菩提因,也就絲毫不倦,欣然向前。

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說:「無論何物,只要是出於自然地創造,皆是好的,一經人手,就弄壞了。」雖說他強調的是教育上的自然主義,但仔細一想,每個稟賦自然的孩子來到這世界上,儘管業報各有不同,但對這一世生命的憧憬,期待開創充實而有意義的生命,過著真善美的有品質的生活,離苦得樂的願望,則無有異。這就是為何我們需要正確的教育,在為孩子保留生命本然的美善的同時,培養面對人生的智慧與力量。

在這個講求速效與商業利益的末法時代裡,物質化的表象思維迷惑了眾生的心。被教條灌輸與制約的心變得僵化而堅硬,不僅無法感受到環境的美、自然的奧秘神奇、甚至無法感受其他生命所受的苦。在熙攘繁華的慾望生活中,多少人會思及同為人類的敘利亞人民或羅興亞人之所經歷?日復一日的忙碌生活中,你我可曾駐足欣賞路旁的小草或花朵,從中感受那神奇造化的偉大力量?大家寧可花費更多的時間金錢旅遊觀光,同時卻忽視了身邊人那柔軟的心,甚至是自己內心的空虛……。

藝術喚醒內心本然的美

若說一切的教育都是靈性的教育,那麼最能展現靈性的活動,就屬藝術了。藝術可以為現代人開啟封閉的感官,啟發麻木的心靈。因而所有的教育也就是藝術,在交織來去豐富的素材與人性互動之中,開創出自由意志的意義與感動。當孩子還小的時候,他們有著比成人更純淨、敏銳的感官與心靈,一切世間事物在他們眼裡都是美的、有趣的;這種對世界的看法,一種物我同一的世界觀與責任感,正是華德福教育帶給幼童最好的生命禮物,讓他們對世界萬物、對生命本身煥發喜悅與活力,一種帶著崇敬與美感的人生觀,相信自己的自由,創造出屬於自身的美好的藝術作品。

走進一所華德福學校,誰都會讚嘆於那流動的色彩與豐富的畫面;孩童的歌唱與朗誦聲,化作工作本上奔放著想像力的色彩與文字;人與人之間的對待是開放而柔軟的;花園裡的植物周圍可以看到微風與蜜蜂的合作無間;歷史故事裡主角的掙扎與奮力不懈,實驗室裡沿著軌道與不可見的規律滾動的鋼珠;各種樂器繽紛又和諧的演奏,應和著教室裡年輕人激烈的辯論聲音;種種靜默或激昂的畫面、專注的片刻、情感的體驗與起伏、知性的激盪⋯⋯這是一幅活生生的教育圖像,立體而多變的美,無數豐富而即興的藝術創作,轉化成師生所有人生命的養分。

教育需要美的元素。藝術是靈性的活動,是超越時空幻覺、當下融入的創造活動;而教育就是藝術,讓我們豐厚生命經驗,體嚐人生百味。美是生命之本質與必要,在體驗到美時,我們因而感動,喜悅,共鳴;內心那本然的美,被喚醒而顯露;在美的經驗裡,在物我、自他的靈性的共感中,體會自身本性具足圓滿的滋味。

深心清淨  則能見佛土清淨

施泰納博士對人的定義,也可以視作華德福教育的目標,是這麼說的,「在心中編織情感,在腦海點亮思想,在手足間運用意志;四射的光芒交織著,交織著力量與澎湃洶湧的光;這就是人。」

《維摩詰經》記載,當時舍利弗尊者對佛陀所說:「若菩薩心淨,則佛土淨」,心有疑惑,這娑婆世界竟如此不淨!「我見此土丘陵坑坎,荊棘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若菩薩心淨,則佛土淨者,我世尊本為菩薩時,意豈不淨,而是佛土不淨若此?」

佛知其念,即告之言:「於意云何?日月豈不淨耶!而盲者不見。」「舍利弗!眾生罪故,不見如來國土嚴淨,非如來咎;舍利弗!我此土淨,而汝不見。」

爾時,螺髻梵王語舍利弗:「勿作是念,謂此佛土以為不淨,所以者何?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淨,譬如自在天宮。」「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此土為不淨耳!舍利弗!菩薩於一切眾生,悉皆平等,深心清淨,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淨。」

於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眾歎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

此中教育之道,昭然若揭。從外在的莊嚴華美,到內心的清淨智慧,無不是自性所現。四射的靈性之光,透過意志、情感、思考的合一展現,驅散了無明的幻翳,也煥發出生命的光亮。猶如佛菩薩的慈心悲願,智慧方便,相好光明,以真善美的力量接引眾生。一步步實現清淨自性的莊嚴之美。

文/王智弘(本文轉載自有緣人第258期)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14 靈鷲山佛教教團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Ling Jiou Mountain Buddhist Society. 信眾服務專線:02-8231-5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