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以利亞「世界宗教領袖會議」 2005-11-28
時間:2005.11.28~2005/12/1
地點:靈鷲山無生道場

第二屆以利亞「世界宗教領袖會議」由以利亞宗教交流協會(Elijah Interfaith Institute)主辦,世界宗教博物館承辦。

一、會議緣起

以利亞宗教交流協會的總部設於烽火不斷的以色列,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贊助的機構,其成立宗旨是為了促進跨宗教的交流與促成世界和平,是當今世上從事和平工作的一個重要組織。心道師父於二○○三年受邀參加他們的第一屆會議,擔任佛教召集人,負責邀請世界各地的佛教領袖共襄盛舉。二○○五年第二屆的雙年會在台灣靈鷲山舉辦。共有近六十位各國貴賓出席這次的盛會,包括來自基督宗教、伊斯蘭教、猶太教、印度教與佛教的代表,以及宗教學、神學、社會學與歷史學等相關領域的學者。

二、會議主題

這次會議的主題是「神聖性的危機」(The Crisis of Holy),主要為探討當前宗教與靈性所面臨的挑戰。鑑於全球化與科技發展所帶來的影響,對宗教的既有形式構成嚴重的威脅,但同時也對宗教的成長與轉變帶來新契機,因此這次會議討論的幾個議題都是為了順應時代的新需求而加以規劃,包括:科技與媒體對於宗教的衝擊、個人主義所產生的問題、失去信仰的年輕世代、女性在宗教結構中的地位、認識宗教傳統的「常」與「變」,以及如何面對暴力與衝突的問題。

什麼是神聖的危機呢?師父在開幕致詞時表示:「要深入探討這個主題,就要先回歸宗教所強調的靈性本質。神聖之所以產生危機,是因為我們已經不知道神聖是什麼。神聖是用來幫助個人建立自身人格的神聖,進而讓每個人達到整個社會互動關係的神聖關係。如果我們個人本身並不具備神聖性,就很容易受到欲望的誘使,不僅變得自私自利,更可能成為欲望的奴才,無法體會自己內在具足的清明靈性。」

三、討論重點

在全體會議與幾次分組討論中,與會者就前述的幾個議題展開熱烈的來回討論。以下試綜合整理各議題的討論重點與結論:

1. 科技與媒體對於宗教的衝擊:由於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媒體資訊時代,科技與宗教之間是否能想輔相成,形成良性的循環效應?對此問題,出席的宗教代表看法不一,有些傾向保守面對,有些則持樂觀的態度,尤其是面對網路科技的應用,諸如參加網路禮拜、網路喪禮,以及運用網路科技來傳播宗教訊息與形成宗教社群,與會者都非常重視這些發展的趨勢。經過幾次交叉討論之後,會議結論為,在擬定回應此一問題的策略時,應運用文化資源來提升宗教的作用面,以及了解新科技對於宏揚宗教信念與跨宗教交流的潛力;另外,在實際執行策略時則要建立跨宗教交流的管道與網路,以及訓練宗教人士熟練使用這些媒體。

2. 個人主義所產生的問題:個人主義原本即是西方文化的傳統產物,而宗教,特別是宗教儀式卻又重視群體性與群體交流,在當前的資訊科技的推波助瀾之下,容易走上極端的個人主義應如何與宗教社群與整體性維持一個平衡?在回應這個問題時,各宗教代表與學者們也有不同的看法,但一般而言,他們都一致同意三個結論:要從個人不同的需求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宗教必須在個人與社群之間維持一個平衡(例如有時需要獨修,有時則需要共修),以及鼓勵小團體共修與聚會。

3. 失去信仰的年輕世代:年輕人不再容易接受信仰,甚至排斥信仰,這個問題在各個宗教之間都顯得很普遍,因此也是整個會議的探討焦點之一。宗教只能是成年人的信仰嗎?要如何讓年輕人得到宗教訊息與宗教教育的滋養?對此問題會議中達成一致的共識,認為要透過年輕人自己來了解他們的需求、要邀請年輕人來加入活動與研討、要用年輕人的語言來研發出宗教資訊與相關的教材、考慮籌辦多元信仰的學校讓年輕人習於不同宗教之間的互動,最後,還要幫助他們不要讓新科技剝奪他們人格的完整成長。

4. 女性在宗教結構中的地位:一般而言,女性在宗教中扮演的腳色比較不明顯,直到現在,基督宗教、猶太教與伊斯蘭教等都還沒有女性神職人員,因此這個議題對他們而言是個非常值得討論的焦點。雖然意見彼此分歧,但在會議結束時他們達成多項結論:在談論此問題時要清楚界定女性在宗教內所扮演的角色與領導角色之間的不同、要了解身體之內的靈性是沒有男女之別的、宗教領袖必須成為活生生的角色典範,以及要了解男性的角色也在轉變中。而在執行層面上,與會者咸認為宗教領袖必須要在當前的現代處境下去表達他們對女性議題的關注,而不要太拘泥於傳統的教條與觀點。

5. 認識宗教傳統的「常」與「變」:為了順應時代的需求,每個宗教始終有什麼該變、什麼不該變的問題,而如果要改變的話,誰能做出這樣的決定呢?換句話說,權威的依據在哪裡?在快速變化的資訊時代中,這些問題尤其帶來巨大的衝擊與挑戰,例如女性與同性戀者可否擔任神職、是否容許在網路做彌撒或告解、一些儀軌與服裝是否可以改變等等。關於這些問題,會議的共識則為,要採取漸進的更新而非驟然的改變、不管更新或改變都需要提供充足的教育與資訊、無論怎麼改變都要固守宗教的核心與價值,最後在守互靈性的基礎上,大家都要在自己的影響範圍內呼籲降低消費主義與物質主義。

6. 如何面對暴力與衝突的問題:從人際到國家再到宗教之間,現代的世界處於暴力與衝突日增的困境當中,宗教要如何回應此一問題?對此問題,幾乎所有與會者都非常贊同運用媒體來擴展反暴力的力量,並認為要以教育來對抗暴力、對自己身為人類一員而抱持感恩的態度,以及鼓勵可以實際化解仇恨與暴力的方式或技巧。

對於這次的會議,師父深為嘉許,認為在這個價值多元的全球化時代中,宗教更應該站出來引導社會的價值,師父說:「雖然現在宗教只是社會的某一個領域而已,但是我們都很清楚,當社會多元失序,宗教能夠發揮的效益其實就越大。宗教的神聖內涵,可以對整個社會有很大的幫助,我們應該帶領社會多元學習各宗教的共同本質,透過禪修、祈禱、靜坐、冥想等方式,開發包容寬恕的心,學習轉化衝突,引導各領域朝向地球的整體利益的觀念來發展。」

在會場所有與會者的掌聲中,師父的這段話引起廣大的共鳴,而這也正代表未來宗教交流這條路將會愈來愈開闊,雖然路途還很遙遠,但是共識的力量已經逐步形成與擴展。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14 靈鷲山佛教教團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Ling Jiou Mountain Buddhist Society. 信眾服務專線:02-8231-5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