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經》第四篇 照見五蘊皆空 2019-04-16 | |
![]() 五種執著都是狹窄的 「照見五蘊皆空」,最簡單的五蘊是人的自我,當每一個人都以自我為中心的時候,其實都有自己對自己不同的執著。有時候一個人活在情緒裡面跳不出來,只會停在自己的想像當中,或者自己的思想裡面。當然每一個人背後都有思維系統,但是這種思維變成一種主意,變成一種意識形態,變成一種意識流的時候,其實常常陷入自己不自覺的很狹窄的方向,或者是井底之蛙,或者是所有的部分都狹窄了。 任何觀點變成框框,在框框裡面加個有,就是「囿」,這樣的一個概念世界、意識形態的世界也是封閉的,也是變成一種執著。我們看人看久了就會發覺到很多人的行為是一種習慣,如果這種壞習慣形成以後,很難改變,就是每一個人的習性。我們說要成佛就要斷習性,但是一般人之所以不能成佛,就是因為一點點習性變成瀑布一樣,最後帶來很大的問題、困擾和痛苦。最後就是「識」,識就是我們對事情的認識、看法、觀點。 這五種執著其實都是狹窄的,你要打開它很重要,也就是說從一個單一的角度變成多元化的角度,至少要看到一體兩面。這個時候你看一個世界就不一樣,所以「照見五蘊皆空」,這個時候就會知道原來對很多人的這種所謂的五蘊的苦,能夠從這裡走出來,你會發覺有空的觀點,所以我們說佛教有空觀。這個時候你瞭解了才能度一切苦厄。 回到最簡單的是佛教讓人去掉我執、去掉我所愛的,我愛執,其實這兩個最難,所以一般人難把我執、我愛執給去掉,如果去掉就能體會無我的,一種空的、無中生有的,一種創造的奇蹟裡面,那種感覺很開心。 我們說能夠度一切苦厄,因為像波羅蜜多就叫度往,從苦到不苦,從苦到樂,就是一個度。這個時候如果你懂得苦,能夠把苦脫胎換骨變成快樂,因此苦在佛教來說很重要。很多人要知道自己的苦,而不是很渾然的說自己苦,因為這種苦是破壞性的,你要找到痛苦的原因,為什麼苦,起碼對苦的現象有所瞭解。 苦有八種苦 在佛教很有趣,苦有八種苦,一種苦叫身體的苦,身體來到人世間,經過年齡、歲月的摧殘,這也是我們說的「生」、「老」、「病」、「死」的苦,這種苦是來自釋迦牟尼自己親身經驗,當你長大以後,經過人生的四個城門,就看到生、老、病、死,我想我們都有這種苦的感覺。像我們即將進入老、病、死,這個時候苦就出現,這是身體的苦。 另外有一種心裡的苦,在佛教講人心,我們最大的苦像地獄一樣,來自於貪、瞋、癡,所以一般叫三毒火,要有三種最毒的火焰,就是貪、瞋、癡在人心中出現。因為有這樣的苦,所以你會知道火燒你的時候一直燒,不會停下來。因此當你心裡上苦,第一個有貪心的苦的時候就變成「求不得苦」,要求什麼得不到。第二種叫瞋心的苦,自我恨的苦,這種苦叫「怨憎會苦」,抱怨、憎恨,兩個加在一起痛苦的不得了。所以我常說一個人不要怨天尤人,一個人怨天尤人是一直在原地踏步,沒有起點,當然就會墮入所有惡性循環的心理毛病裡面。第三種叫癡心,這種癡心所帶來的苦是「愛別離苦」,所以人這個道都為愛而苦,就是癡情,癡像井底之蛙,所以因為愛,因為太在意了,最後看不清楚,情人眼裡出西施,太在意什麼事情的時候,心念太多的時候,整個眼睛都充滿了火焰,充滿了愚蠢,這個時候愛別離苦,因為愛而別離,所以就很苦。 我們知道人的身體會影響到心,心會影響到身體,身心一交匯之後,叫「五蘊熾盛苦」。這個熾盛就是烈火燒你,所以這個時候苦就變成五個大火把,油鍋在炸著你、煮著你,到最後人渾身在苦海裡面,我想水深火熱就是這個境界。 因此,剛好有八個苦,所以當我們碰到苦的事,你的苦是來自於貪、瞋、癡,貪心的求不得,把你的貪心去掉,苦沒了。你來自於瞋心的、自我的、比較的、計較的,這是你愛生氣,把這個去掉也不苦了,因為你愛而別離,想想看植物花開,就一定會花謝,花開花謝以後瓜熟蒂落,這時你就知道瓜熟蒂落的時候才叫真正的空。所以那個時候你就會發覺到怎麼從這種疑問走出來,你就可以找到你的問題。 觀照自己就不苦了 把前面四個「生」、「老」、「病」、「死」的苦加「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一共七個苦,匯合成一個叫「五蘊熾盛苦」。五蘊熾盛苦是講人的自我的一個關鍵代名詞,所以五蘊熾盛苦是人苦的最糾結。當然五蘊熾盛苦來說,你苦了,你想分析是來自於身體的苦,還是心裡的苦,像馬斯洛就說人有幾種需求,有一種是生存的需求,因為生存太直接,而且反應很強烈。就像你看所有的動物,包括小鳥,小鳥嘴巴一張開就要吃東西,所以生存就牽扯到每一個人根本的利益,所以為生存而苦的時候很可憐,但是現在我們很多人都在生存裡面。再來你可能需要什麼,是一種安全感的苦。你需要有一種安全感,需要有一種歸屬感,甚至需要一種成就感,最後你需要一種自我實現。所以當你這幾個都做不到的時候,五蘊熾盛苦就剩下一個很狹窄的、孤單的、一點自我安慰的、自欺欺人的苦,就是變成很多人的執著,叫五蘊熾盛苦。 所以當《心經》講這一段,必有一個從你自己生命出發的觀點,去觀照這一切的時候,像太陽一出來,黑暗就不見了。你看到所有的事情都很完整,就不會是井底之蛙,也不會是瞎子摸象,這樣就不會停留在很狹窄的門縫裡面。在這個情況下就會懂得,原來第一段話講「照見五蘊皆空」,把五蘊熾盛苦拉出來,就看到五蘊皆空,然後就能度一切苦厄。因為所有的苦是來自於我,而所有的我來自於我的心,如果你能夠讓自己觀照自己的心,那你就隨心所欲,就不苦了。 文/孔維勤(本文轉載自有緣人第268期) 圖/黃靄琳 |
|
上一則   |   下一則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