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傾聽善根具足的社會 讓美德被看見 2007-12-27 | |
由靈鷲山佛教教團發起的二○○七年心靈白皮書「全國心靈問卷大調查」,於十二月二十七日舉行問卷公布發表會,現場包括:代表公共衛生面向的石曜堂、社會心理的余安邦、人文哲學的林安梧、社會財經的梁永煌、以及媒體觀察的黃肇松等專家學者參與盛會,而靈鷲山開山和尚、世界宗教博物館創辦人心道法師,也以宗教師及計劃發起人的角色出席發表會。這份觀測台灣心靈的問卷調查從二○○四年開始至今已持續舉辦第四年,今年委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進行。 今年問卷調查結果,整體「生活滿意度」與歐美社會調查相較,歐美社會一般約有七、八成的滿意度,而調查結果顯示,台灣人對過去一年感到滿意的比例只有61.9%,顯然是滿意度不足的社會。導致不滿意的因素中「經濟因素」和「工作」項目合計達六成五,是國人生活感到最不滿意的主因。另外,調查中「最不喜歡那種身分的人」,結果,政治人物仍「一枝獨秀」,比例遙遙領先「罪犯」和「媒體人」。 但另一方面,七成五的受訪者感到最幸福的事,就是「家人的平安健康」;近三成四的受訪者認為理想的家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至於生命信念,五成四的受訪者仍選擇了根深柢固的「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當數據直指所有的亂源在於政治因素,或是因政治而波及經濟時,心道法師卻指出「心才是一切的亂源」,心的問題要如何解決,心道法師明確指出教育的重要。心道法師說:「教育依憑著文化,應該由文化開始著手,從數字上來看,儒釋道文化的根還在,我們就從推動生命教育來進行,把心整理好了,一切都順心如意。」 余安邦教授指出,「當外在環境愈來愈糟,大家都往家庭內縮需求,這個現象是值得關注的,台灣不應該毫無目的的一直開展下去,應該深思環境以及對人的關懷。」梁永煌指出,「選擇領導人要選擇願景,沒有大方向的國家是沒有目標的,面對高齡化的社會,對於老與少都應給予更多的照護。」石曜堂表示,「決定如何過好日子,在於你自己而不是政治,所以,在變與不變、剎那和永恆、靜與動當中締造行善、好報的價值觀。」林安梧更簡要指出,「視要高、心要定、多讀書」。黃肇松說:「媒體要把關懷找回來,要心存仁厚,讓美好的道德被看見。」 |
|
上一則   |   下一則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