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受台灣心希望 — 2004-2006心靈白皮書紀錄出版 2007-12-20 | |
![]() 台灣人對生活滿意程度有多高? 代表台灣時代精神的語詞是什麼? 在台灣,有些角落有些人,正以小草般的精神,進行一項心靈希望工程… 台灣人心普遍存在不安的一種狀態,原因很多,這些原因環環相扣、互為因果,很難指出一個明確、絕對的原因。在這麼多的原因當中,「靈鷲山佛教教團」希望探討有關台灣文化衝突、泛政治文化等問題,因此委託世新大學及中央研究院民意調查研究中心,以「台灣心靈現況」問卷調查做了一份報告——「台灣心靈白皮書」,持續3年觀察台灣人心,並邀集各界專家學者,提供一個更具體的檢討,以及找出如何改善現況的作法,盼望能夠引起社會大眾廣泛的注意,讓人與人之間誠摯的關懷,成為我們社會人心的希望工程。 作者簡介 本書是一本文集,作者群包括:石世明、史玉琪、汪文聖、余安邦、李維倫、余德慧、林安梧、林孝信、林谷芳、邱近思、林端、林嘉發、林綺雲、夏淑怡、梁永煌、陳俊欽、陳浩、許添盛、陳培瑜、張德聰、張譯心、曾昭旭、鈕則誠、游乾桂、黃肇松、楊國樞、楊照、劉阿榮、簡錦標、羅智成、蕭新煌、顧瑜君、釋心道……等「社會」、「心理輔導」、「藝術」、「醫學」、「文學」領域的專家學者。 聯合推薦 釋心道〔「心靈白皮書計畫」發起人、世界宗教博物館創辦人、靈鷲山無生道場開山和尚〕 「心」的學問,在現代可謂顯學,從心做起,「觀心」才能「關心」,心淨則國土淨,心和平了,世界就和平了。從靈性角度來看,所有人類的問題,歸納不外乎兩個,一個是意識型態的問題,另一個則是人類貪欲習性的問題,而這兩個根本問題只有透過教育才能轉化。 余德慧〔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本書邀請了文學家、哲學家、醫學家等各路知識分子對當前困境進行衡鑑、提出路、下藥方,也因此讓我想起「人文臨床」領域的可能性。在此,臨床的意義是指「到受苦難之處」,人文臨床指的是將諸種人文社會科學廣泛地成為受苦之處的中介,使其對受苦生命產生一些悟性的啟發。 林安梧〔玄奘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中文系所專任教授〕 本書雖是一個小小的起點,卻代表著台灣社會極為良性的聲音;正因有許多小而良性的聲音,才能匯聚成「和而不同」的鐸聲大樂。蓋「大樂者與天地同和也」,我們期待的是多元而相與、共生共榮的大和諧! 推薦序:人文參與受苦處境—一種人文臨床的實踐經驗 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余德慧 對於這本書的出版,我個人的心情是百感交集。在這消費芻狗世代,金錢、傳媒甚囂塵上,人間滾滾紅塵,地球警訊著某種令人不寒而慄的不祥之兆,在這時節,本書的出版又意味著什麼?某種類似於高爾「不願面對真相」的台灣人文版?還是這個世紀的警世箴言?我不知道心道法師心裡怎麼面對台灣這種內外交迫的處境,政客、媒體與暴力幾乎已經成為我們的日常生活,而自己做為學術界的人,幾乎已經不敢自詡為知識分子,這與前輩們的骨氣已顯得非常不一樣;這個時代的知識分子比宗教人士還無奈,所謂「知識經濟」已經完全傾斜到巨大商業體的羽翼之下,人文價值、知識分子的良心、對價值的估算、對內心的體會或悟性,幾乎快成為絕響。在如此嚴峻的情勢下,靈鷲山基金會依舊鍥而不捨地做點警鐘的功夫,可說難得,但顯然不能僅止於此。 本書在其醞釀成形的過程,我多少也參與其事,這有限的參與倒也讓我興起一些念頭:如果知識分子在此消費世代,必須以另一種面貌與其他領域(如宗教)攜手合作,那麼就必須一起「撩」下去,直接將人文知識領域與社會受苦連結起來,而不是讓人文知識兀自躲在象牙塔裡。本書邀請了文學家、哲學家、醫學家等各路知識分子對當前困境進行衡鑑、重新評估、提出路、下藥方,也因此讓我想起「人文臨床」領域的可能性。在此,臨床的意義是指「到受苦難之處」,人文臨床指的是將諸種人文社會科學廣泛地成為受苦之處的中介,亦即,無論是藝術、哲學、文學、歷史學、人類學、心理學、語言學、宗教學等看似與正規臨床無關的領域,都有其對受苦生命產生一些悟性的啟發。 在台灣,無論是助人專業或醫療專業,都逐漸走向目標取向、求實證速解的「專業」發展。今日社會所謂的「專業」,已經變成一種「窄化的行業」,相較於傳統交互關聯的網絡,彷彿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鋸箭療法」,缺乏人性深度,人文社會科學也面臨孤立的危險,兩者的結合將可能成為本世紀知識發展的一條出路。 我希望台灣能夠全面發展臨床人文教學整合課程,引導學生從事知識到生命的整體學習,教學將強調實作的體驗。應用人文素養(來自宗教學、人類學、人文心理學等社會科學,甚至文學、藝術與哲學)於受苦者的現場,緩解各種受苦的折磨,增進療遇的可能性。此處有兩個關鍵詞:(一)受苦(suffering)的範圍:從人文學領域來界定「受苦」,不僅在於生理疼痛,各種精神、心靈的困厄亦屬之,乃至於社會性的受苦(social suffering),如被歧視、文化弱勢、遭遇坎坷、橫遭劫難皆是;(二)療遇(encountering healing):我們認為,人們相遇就有可能觸發關懷,療傷止痛的過程就會發生,故曰:「遇而療之」。宗教施為的信念亦需借助臨床醫療與人類學的跨文化諮詢,即相關的課程訓練,學生亦需在病床邊、災難現場、貧困地區等處習得智慧性的知識,或透過深入現場,使其知識獲得多元層面的理論思考,並反省個人和社會上的多種實踐經驗。 靈鷲山基金會勇於踏出這麼一步,我希望台灣的人文社會科學界也能反省到我們如何以實踐的方式繼續參與社會,而非冷眼旁觀。 |
|
上一則   |   下一則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