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調查報告 2007-12-25
整體滿意度(自我&社會)

●過去三年來,整體滿意度均有七成、八成左右,今年的六成一,明顯偏低,可說「台灣社會滿意度不足」。

●造成自我及社會整體最不滿意的原因,以「經濟收入」和「政治人物」為首,而「經濟收入」若再結合「工作或事業」均視為經濟問題,則高達65.4%,影響所及,未來三年最擔心的災害,除了地球暖化議題引發的「重大自然災害」之外,「經濟蕭條」緊隨在後。

●從最不喜歡的人討厭他們的原因:「不負責任」、「道德淪喪/作奸犯科」、「混淆價值觀」可以看出,是因為他們不符合公民普遍期待的社會的公義、道德和價值,亦可以解讀是:台灣的公民社會仍存有一個公共的價值、具有公共的信任度,只不過這份期待,近年來持續落空。

●社會時代價值八個選項中,以「自私、冷漠、投機、功利」排名前四,然而均屬負面價值,另外代表正面價值的「踏實、奉獻、互助、勤奮」均不滿一成的比例,顯示整體感受一致性偏向負面,值得關注。

和諧感受

●讓個人感到生氣的事情,前三項排名「公眾人物不當的言行」、「新聞性談話節目」、「路人欠缺公德心」均為生活中「自身之外圍」的事務,顯示生活中向外投射較多,向內自省較少,附帶的影響,可能較容易隨外在環境起舞,而較不易向內沈穩自處。

●若以「快樂的事」和「幸福的事」兩項命題來解讀心靈和諧感,「幫助他人」代表與人為善之信念,「家人平安健康」代表重視與自我最密切的社會圈,均意味著多數台灣人溫暖良善的本質,這份本質也象徵台灣人心靈和諧的本色(底色)。

●自我及他人情緒起伏的狀態,覺得自我較穩定,他人稍不穩定,乃為正常反應,代表自我情緒調節能力尚在掌握之中,但對應他人情緒起伏的反應,「不予理會」排名第二,是現代都會愈趨明顯的現象,冷漠對應,以求自保,也是「內縮」的開端。

●若就淺層的情緒變化及深層的情緒滿足來看,台灣人心靈和諧發展的速度較緩(僅擴及於家人),開展的面向較窄(僅涉及外在公眾事物的刺激及家庭平安),「知己朋友」、「大自然美景」、「貢獻社會」、「愛與智慧」在生命的份量中偏輕。

生活壓力感受

●日常生活最大的壓力源「經濟問題」和「工作問題」合佔56.3%,二者均屬「經濟」層面,顯見台灣人生活壓力最主要的原因「為錢事而煩惱」。

●適當壓力是維持人們生活活力的因素之一,但受訪者中74.1%對壓力有反應,其中因壓力而產生症狀者達30.2%,症狀上:作息、情緒和疾病各佔三成左右,國內公共衛生政策是否亦以身、心、靈三分天下均等回應?值得堪憂。

●排解壓力的方法以「運動、戶外活動」為首選,對應國內戶外活動場地是否足夠?排遣宣洩壓力之外,是否能養生養神?尚待檢驗。

●從「有同住者」與「獨居者」的交叉分析來看是否因為壓力而造成症狀,結果顯示獨居者46.2%「沒有壓力」,其次36.5%「有壓力但沒有症狀」,再次之為17.3%「有壓力有症狀」,排序明顯與「有同住者」不同。

家庭功能與價值

●從家人相處時從事的活動,可以得知國人家庭品質,從本題組各項命題綜觀,台灣的家庭功能與價值尚稱穩定,但家庭品質有待提升,觀念問題與經濟問題是台灣家庭的威脅。

●從年齡交叉分析來看對於「家」的描述,18~29歲的首選是「生命的避風港」,30~39歲的首選是務實問題的「至少要有自己的房子」,40歲以上的年齡組則選擇傳統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從「有同住者」與「獨居者」的交叉分析來看對於「家」的描述,前者以傳統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為首選,「至少要有自己的房子」為第二;但後者則以「安身立命的所在」為首選,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為次,「至少要有自己的房子」為第三。

生命信念

●這個命題的答案選項分別代表不同宗教層次及東西方文化精神的底蘊,「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代表東方文化儒家精神,「因果循環,為善最樂」代表釋道精神,「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代表物種演化觀點,「人定勝天,操之在我」代表西方觀點,「天賜恩典」代表天神萬能觀點,「命運之神主宰一切」為宿命論點。

●問卷結果顯示,「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因果循環,為善最樂」傳統儒釋道精神的根柢普遍深植人心,社會正面能量仍待機會綻放光明。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14 靈鷲山佛教教團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Ling Jiou Mountain Buddhist Society. 信眾服務專線:02-8231-5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