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花蓮談心〉從心靈白皮書 看寧靜運動 2009-05-16 | |
緣起:5月16日因為心道法師一趟花東普照行程,心靈白皮書2008年的調查結果,特別選擇在步調舒緩的慢活之城花蓮做報告,在余德慧老師所領導的慈濟大學頌缽團隊以缽音全程陪伴下,順著問卷題組的方向,兩個小時的茶敘座談中,大家從當今社會亂源,聚焦在家庭、環境、教育等問題,並由靈鷲山佛教教團已經具體在做的關懷行動,探勘「寧靜運動」未來可能的發展,包括以何者為觸媒推動寧靜家庭,以什麼方式觸動學校、社區、職場不同族群的生命感應?社會的信任工程以及寧靜聚落的形成? 如何進入家庭?如何進入學校?最適用的族群?。此處擇要刊登,更多的調查結果及茶敘討論內容,將刊載於靈鷲山全球資訊網心靈白皮書專欄。 與談者:心道法師(心靈白皮書計畫發起人) 余德慧(慈濟大學宗文所教授/心靈白皮書計畫顧問) 余安邦(中研院民族所副研究員/心靈白皮書計畫顧問) 鄭宗記(政治大學統計系副教授/2008年問卷調查專案執行) 常存法師(靈鷲山佛教教團當家法師) 法用法師(靈鷲山心靈關懷小組計畫領導) 邱近思(靈鷲山佛教教團發言人/心靈關懷小組) 方維珍(靈鷲山心靈關懷小組) 史玉琪(靈鷲山心靈關懷小組) 一分鐘的靜心 余德慧老師:我先介紹頌缽團隊,我們是長年在醫院為癌末臨終病人做頌缽的練習,期望藉由聲波的環境,使他們心情祥和,減緩痛苦,能有較好的心靈品質。所以,今天在開始之前,我想先請大家安靜聆聽一分鐘,在一分鐘當中,體驗一下心靈歸位。 心道法師:非常謝謝今天能夠在這裡跟大家學習、聽聞這一段的美好的心靈聲音。還感謝這麼多年我們做心靈白皮書的這份關懷。對這個社會,總覺得我們需要從哪個角度去接軌,大家都能夠安居樂業,都能夠在這種人文環境的薰陶下,人人都可以安心。 當然現今,我們是不是有什麼潛能去接受這個資訊爆炸的壓力?在這個壓力下就變成憂鬱,看了報紙不滿、看了電視不舒服,上了網路又不屑。這種東西無形中造成了找不到「我是什麼」;我們的內心就變成一直跟著訊息在跑,找不到平衡點。變成一個流離意識,流離失所的意識。 三個重點:家庭,環境,教育 余安邦教授:從調查結果來看,大家對大環境不是很滿意,尤其是政治、經濟其至環境,也因此造成工作壓力或經濟收入的減少,大家非常期待在台灣社會需要找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第一點,家庭很重要;大家期待家庭是一個情感的支持,可以安頓人心的地方,但似乎又找不到。所以,顯然家庭這個部分,也許在做法上,在寧靜運動的對象和空間上,也許可以有多一點發揮力量。 第二點在於環境的保護,怎麼讓我們周遭的生活環境,工作環境以及自然環境,可以少一點破壞。 第三就是教育問題上,這也是許多宗教團體一直關心的問題,不只是學校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和心靈教育,都是我們可以發揮的地方。 余德慧老師:全球寧靜運動是一個很正確的方向,可說是多年來靈鷲山做得最有意義的事情,它的重要性在於它實踐了靈鷲山的遠見,還包括了混亂的社會,混亂的世界。接下來靈鷲山所應該要做的,不僅是有遠見,還必須看得出其真實的力量,我們必須看得出力量的真實性。 就像今天請大家聽頌缽,它在寧靜運動中有一種觸媒的作用,我想,全球寧靜運動的下一波,要發覺力量的話,家庭會是它的力量延伸點。家庭的支持力量能夠出來,就能看出寧靜運動的效果了。讓「寧靜」真正在家中發生,譬如以一個簡單實用的小手冊,宣達寧靜的效果,在家庭中每一份子可以怎麼做,如何去學習聆聽。 另外,要讓寧靜感慢慢發揮薰染的效果,最主要還是靠文字,寄望靈鷲山能夠發覺家庭寧靜的文章,發掘寧靜的家庭,把他們的心得刊登到小冊的第二版、第三版,當寧靜家庭越來越多的時候,社會整體的感覺就會爆發出來。 我們從2008年的心靈白皮書調查報告裡頭可以看到,家庭是現代人生活中的重心,但並不是要家庭發生什麼重大的效能,或更積極治療什麼病態現象,我們目前只希望家庭能發揮「陪伴」的功能,這是一個非常簡單,且非常有意義的一個方法。 一分鐘的禪 心道法師:我來示範一分鐘的禪。人回到真實的時候,最寧靜。 我們寧靜運動以這個手環和一分鐘禪做媒介。例如我們情緒起伏大的時候,我們做深呼吸,然後合掌,閉眼,放鬆,心歸零。 這個一分鐘滿有意思的,看起來很容易,吸氣,(是深呼吸不是喘大氣)慢慢的合掌,放鬆,它可以處理你一切情緒。 |
|
上一則   |   下一則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