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滿悲心 觀音論壇領受觀音曼陀羅寶庫
2019-10-30
9月28、29日舉辦的第二屆觀音文化國際論壇,靈鷲山佛教教團宗委釋恆明法師和圓光藝文館郭祐孟執行長,分別以《千手觀音曼陀羅繪製》、《敦煌莫高窟的觀音曼荼羅》為題,從千古遺留的實例中,帶大家領受不同觀音圖像、手持物和咒語寶庫。
曼陀羅(Mandala)來自梵文,靈修人士會以畫有佛與菩薩圖像的曼陀羅圖像冥想,創造屬於自己的神聖空間。恆明法師在論壇中,以《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祕密法經》指出,靈鷲山是觀音道場,以〈大悲咒〉為日常修持功課,也觀想、禮拜千手觀音。開山住持心道法師從閉關苦行,到現在的弘法利生,從沒有離開過觀音菩薩的慈悲願力,就如同手臂刺下的「吾不成佛誓不休」,是對修行堅定的信心,也是向觀音許下的承諾。
恆明法師娓娓道來他跟觀音結下的不解之緣。2001年,普陀山送靈鷲山觀音,原先研究南傳佛教的他開始研究觀音。2012年,把觀音40手法門做成法本,心道法師希望他繪製千手觀音曼陀羅,他到日本、西藏、不丹到處找尋沒著落,2016年,靈鷲山在緬甸成立沙彌學院,被派駐當地的恆明師,修了40手觀音裡的兩個法門,感覺非常相應,發心要完成師父交辦任務。2017年。後來恆明師跟動畫公司合作,致力繪製千手觀音曼陀羅,才完成目前的進度。老闆跟恆明師說,2017年是他最窮、卻是最光耀的一年,2016年前有很多工作,接了曼陀羅繪圖,所有案子停擺,只能專心畫曼陀羅,沒想到,這一年,卻是海內外得獎連連也包括了金鐘獎。
恆明師描述曼陀羅繪製方式,以《大正藏》圖像部中曼陀羅集卷下千手曼陀羅第2篇所錄,依照《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祕密法經》內容繪製的參考圖像為藍本,找出經文中觀音的40種化身,及曼陀羅中不同於其他傳承的供養者、護法眾,試圖繪製出正確、可供行者觀修的千手觀音曼陀羅。
恆明師說,《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祕密法經》曼陀羅中的千手觀音,有別於一般獨尊的觀音圖像,是以頂上11面的千手觀音為核心,千手觀音具代表性的40手眼又各自演變出單尊的觀音菩薩,分布於曼陀羅當中,每尊觀音的手持物、姿勢、型態,經文中也有清楚規範,加上四邊三組共12位的供養菩薩,以及守護曼陀羅的十二天、四夜迦,形成完整的千手觀音曼陀羅。
郭祐孟老師以壁畫和相關絹畫介紹敦煌莫高窟的觀音曼荼羅,其中「千手千眼、不空羂索、如意輪三觀音」指出,敦煌佛教自16國時代以來,歷經千餘年發展與消長,已匯集呈現一股「顯密融合、藏漢雙彰」洪流,在無垠沙漠中散發耀眼攝人的摩尼寶珠之光。
大約鑿建於九世紀中葉的莫高窟第161窟和156窟,都是唐代與早期吐蕃密教圖像的瑰寶,第156窟正龕頂有千手千眼觀音,161窟則設計五方觀音結合華嚴三聖內涵的曼陀羅世界,融入菩薩海會,反映唐代後期觀音法門的變化軌跡,行者若能體會本窟虛擬實境的苦口婆心,當可卸去身心枷鎖,迴入諸佛清淨覺海。
文/柯玫如
圖/文獻中心
曼陀羅(Mandala)來自梵文,靈修人士會以畫有佛與菩薩圖像的曼陀羅圖像冥想,創造屬於自己的神聖空間。恆明法師在論壇中,以《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祕密法經》指出,靈鷲山是觀音道場,以〈大悲咒〉為日常修持功課,也觀想、禮拜千手觀音。開山住持心道法師從閉關苦行,到現在的弘法利生,從沒有離開過觀音菩薩的慈悲願力,就如同手臂刺下的「吾不成佛誓不休」,是對修行堅定的信心,也是向觀音許下的承諾。
恆明法師娓娓道來他跟觀音結下的不解之緣。2001年,普陀山送靈鷲山觀音,原先研究南傳佛教的他開始研究觀音。2012年,把觀音40手法門做成法本,心道法師希望他繪製千手觀音曼陀羅,他到日本、西藏、不丹到處找尋沒著落,2016年,靈鷲山在緬甸成立沙彌學院,被派駐當地的恆明師,修了40手觀音裡的兩個法門,感覺非常相應,發心要完成師父交辦任務。2017年。後來恆明師跟動畫公司合作,致力繪製千手觀音曼陀羅,才完成目前的進度。老闆跟恆明師說,2017年是他最窮、卻是最光耀的一年,2016年前有很多工作,接了曼陀羅繪圖,所有案子停擺,只能專心畫曼陀羅,沒想到,這一年,卻是海內外得獎連連也包括了金鐘獎。
恆明師描述曼陀羅繪製方式,以《大正藏》圖像部中曼陀羅集卷下千手曼陀羅第2篇所錄,依照《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祕密法經》內容繪製的參考圖像為藍本,找出經文中觀音的40種化身,及曼陀羅中不同於其他傳承的供養者、護法眾,試圖繪製出正確、可供行者觀修的千手觀音曼陀羅。
恆明師說,《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祕密法經》曼陀羅中的千手觀音,有別於一般獨尊的觀音圖像,是以頂上11面的千手觀音為核心,千手觀音具代表性的40手眼又各自演變出單尊的觀音菩薩,分布於曼陀羅當中,每尊觀音的手持物、姿勢、型態,經文中也有清楚規範,加上四邊三組共12位的供養菩薩,以及守護曼陀羅的十二天、四夜迦,形成完整的千手觀音曼陀羅。
郭祐孟老師以壁畫和相關絹畫介紹敦煌莫高窟的觀音曼荼羅,其中「千手千眼、不空羂索、如意輪三觀音」指出,敦煌佛教自16國時代以來,歷經千餘年發展與消長,已匯集呈現一股「顯密融合、藏漢雙彰」洪流,在無垠沙漠中散發耀眼攝人的摩尼寶珠之光。
大約鑿建於九世紀中葉的莫高窟第161窟和156窟,都是唐代與早期吐蕃密教圖像的瑰寶,第156窟正龕頂有千手千眼觀音,161窟則設計五方觀音結合華嚴三聖內涵的曼陀羅世界,融入菩薩海會,反映唐代後期觀音法門的變化軌跡,行者若能體會本窟虛擬實境的苦口婆心,當可卸去身心枷鎖,迴入諸佛清淨覺海。
文/柯玫如
圖/文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