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之旅 尼泊爾百八觀音寺見真跡
2019-10-18

2018年,靈鷲山佛教教團舉辦第一屆觀音文化國際論壇,從佛像藝術、銅雕工藝之美的角度認識觀音、了解觀音,也透過僧委顯月法師的講述,讓人們明白靈鷲山開山住持心道法師的志業,了解「生命和平大學」是觀音慈悲精神的體現。
2019年,續辦第二屆觀音文化國際論壇,從學術、文本的角度探討觀音文化及精神,論壇結束旋即前往尼泊爾朝聖,從論壇到朝聖,希望帶給與會者、朝聖者不同的見地和感動。
由廣度到深度 論壇是認識觀音的平台
今年,觀音文化國際論壇從學術、文本的角度出發,希望有了廣度以後,經營深度,參與論壇的講者皆是各方碩彥,包括:享譽國際的著名佛學研究學者,日本中村薰教授、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蔡耀慶教授、尼泊爾蓮華研究中心主席理事長蘇仁德啦曼·巴哲拉查瑞亞博士等國際間學術界的佼佼者,靈鷲山僧委釋恆明法師也分享多年研究四十手觀音的成果。
不讓學術研究專美於前,觀音國際論壇探討時下夯話題AI觀音,在「從日本高台寺AI觀音誕生談當代互動設計如何面對觀音信仰XR時代來臨」主題、主講者當若科技藝術共同創辦人周杰璁先生提到,日本高台山的AI觀音,在理想層面,滿足人們對神祇的期待,除了投射自身的願望及想像,也是追求完美無瑕的祈願情境,與觀音法門的教義「千處祈求千處應」,有十分貼切的呼應。
修行重實踐 科技弘法如灑種子
靈鷲山觀音文化國際論壇指導法師廣純法師表示,宗教信仰跟未來科技的結合是必然的趨勢,手機已成為人與人之間互動的主要媒介,AI科技也是未來的趨勢,將來很多道場、寺院,都可能用科技弘法,不再受限於時間、空間,透過手機或者平板等媒介,隨時隨地可以見到上師、聽到法教,然而科技少了人際間的互動,密教的修法都是師徒之間一對一的傳法,如果要深入法教,還是要跟上師有真實的互動,科技是比較淺的連結,只能當它是撒種子。
科技屬於知識面的東西,以後所有的知識、包括:信仰面的知識都可以從大數據吸收,機器人透過大數據取得跟人們互動的範本,高台山的AI觀音就是這樣的概念,然而大數據只是蒐集最多最廣泛的數據,做科技的評估。廣純法師認為,修行是要身體力行的,知識沒辦法改變人的習氣、培養精準的見地,想要解脫、沒有煩惱,還是要透過實踐才有辦法轉換觀念、改變習氣,科技,只是佛陀八萬四千法門其中之一,是讓大家認識觀音的平台,想要進入法的精髓,最終還是要進入自己的心去修行,不要忘記自己當初接觸法的動機,不忘自己為何而來。
傳承與溯源 從一張唐卡到108尊彩銅觀音
緊接在觀音文化論壇之後的尼泊爾朝聖行程,百八觀音寺是其中重要的一站,靈鷲山聖山寺的彩銅雕觀音緣於尼泊爾的百八觀音寺,從一張唐卡到108尊彩銅觀音,過程艱辛,背後更代表鍥而不捨地尋根精神,廣純法師表示,朝聖行程中特別安排參訪百八觀音寺,便是希望信眾們見今知往,也能一探百八觀音的源頭。
偶然在一張唐卡中看到百八觀音繪像,2009年展開尋根之旅,在《大藏經》中找到百八觀音的稱號,卻找不到儀軌等其他資料,而後在高岡秀暢法師圖錄中取得線索,得知百八觀音應源於尼泊爾,幾位法師來到尼泊爾帕坦街上詢問當地人,在親訪幾座著名的觀音寺後,終於確認百八觀音的源頭,隨即展開漫長的銅雕造像之路。
如今安座於靈鷲山聖山寺108尊造型殊異、維妙維肖的觀音彩銅雕,由已故雕塑大師林健成老師親自操刀,紅銅雖可保存久遠,塑像卻不易,常常燒30尊只能成功7尊,耗時數年,完成鉅作,也成為林健成老師的代表作之一。
今年,靈鷲山法師帶領信眾前來尼泊爾朝聖,並安排前往心道法師寧瑪派傳承寺廟~毗盧林寺參訪,廣純法師表示,尼泊爾有心道法師寧瑪派傳承的毗盧林寺、百八觀音廟、以及靈鷲山的密勒日巴國際禪修中心,來此朝聖是尋根溯源,也是展望未來,往後的尼泊爾朝聖之旅,也將秉持此次尋根溯源的精神,讓信眾看見傳承,在好磁場的環境實修。
文/張育寧
圖/新媒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