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璁談觀音與科技藝術 宗教本質不變
2019-10-14

觀音信仰逐漸成為信仰的主流,許多人信觀音、拜觀音、求觀音,在家中都擺放一尊觀音菩薩,當智慧型手機成了人人必備的隨身物品時,科技與觀音信仰的連結,似乎也變得理所當然。今年3月,日本京都高台寺斥資新台幣3千萬打造了一款AI觀音,祂能雙手合十、誦經,還會為信徒指點迷津,目的無非是吸引更多的年輕族群,擴大觀音信仰無遠弗屆的影響力。
當代數位科技時代來臨,人類的互動方式由平面2D轉向更具效率且機制多元的立體3D樣態。3D的視覺交互系統,主要由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以及MR(混合現實)共組,這3個技術區塊統稱為XR(擴展現實)。然而儘管科技日新月異,人跟機械、跟數位內容的互動仍然著眼於使用者經驗,因此人的心理感受與回饋,便是人機默契的關鍵。
周杰璁說,人工智慧從80年代的機械學習,發展至擬人化機器人時,機器人的樣貌慢慢接近到跟你我外表相似,然而容貌的相似卻開始令人產生恐慌,這即是所謂的「恐怖谷理論」。因此設計者不得不將機器人的外型重新調整,使它看起來介於人與機器人之間。
於是,當我們看到AI觀音的出現,仍不免質疑,到底它只是單純地做為宣教弘法的輔助工具,還是教義本質有可能因此被改變甚至是扭曲?當它可以真正出現在大家面前弘法的時候,教導的法究竟是來自於自主重複人類世界的網絡解讀,還是法師們透過編碼技術所指令給她的知識解讀?人機互作的結果,最終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法師以自心的宏願,窮極一生努力傳揚教義,雖然科技不斷進步,但宗教的本質始終不曾改變。要如何傳達觀音法門和教義,在5G來臨的時代,端賴宗教與業界一起努力,攜手同行找到新的方向,
第二屆觀音文化論壇現場,也提供免費抽電子觀音籤的服務,透過科技產品幫民眾解惑,這也是科技與觀音結合最佳的顯現。觀音信仰的本質是所求如願,講者周杰璁先生最後也提出一個有趣的反思,觀音機器人跟真正的出家人,哪一個比較好?他認為,還是比較喜歡跟法師聊天,會更有親切感。所以AI觀音再怎麼進化,應不至於取代真正的出家人。
文/張沂芬
圖/文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