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後期密教中的觀自在菩薩圖像及觀想~大阪觀光大學教授 佐久間 留理子

2021-12-15
印度後期密教中的觀自在菩薩圖像及觀想~大阪觀光大學教授 佐久間 留理子
初期大乘佛教經典之一《法華經》〈普門品〉中,有觀自在化為三十三化身, 教示引導眾人之說。其化身不只是佛、獨覺、菩薩、聲聞等佛教內部的存在,加上印度教眾神如Brahmā梵天、Śakra帝釋天、Maheśvara大自在天、 Iisvara自在天、印度教的司祭階級婆羅門,甚至承認民間信仰中的神明,例如夜叉之類等佛教之外的外道存在。觀自在融合吸收不同宗教的包涵與寬容的特性,也在密教的觀自在信仰中繼承了下來,於圖像和成就法上更加具體、具像化了。

另外,「成就法」是行者觀想本尊之姿的宗教實踐方法。密教中,有六到七世紀左右,相對而言較早成立的,如同十一面、千手、不空羂索等在中國和日本流傳的觀自在,也可看到較晚成立,八世紀後的六字、獅子吼等流傳在印度、尼泊爾、西藏的觀自在。此外,青頸觀自在的成立時間雖然較早,但在後期密教的階段亦被信仰。這些密教的觀自在,亦有近現代的研究者稱其為「變化觀自在」。除了以信仰具有神秘威力的咒文(真言)為基礎,他們的形象如同印度教的神祇一般,擁有多面多臂等各種身體特徵。

本次發表,想以印度後期密教中成就法集成--Bhattacharyya校訂的《成就法曼》(Sādhanamālā)所說的十數種觀自在之中,選擇六字觀自在、獅子吼觀自在、青頸觀自在,描述其圖像及觀想之特色。還有,此處的觀自在,在尼泊爾加德滿都的白麥群卓拿神廟的圖繪中,也畫了其中數尊。甚且,在西藏圖像集成之一《五百尊圖像集》裡也可看到這其中幾位觀自在。再加上六字觀自在及其六字真言,在西藏佛教中,作為觀自在的精髓,格外受到重視、非常流行。寫作於14世紀的西藏歷史故事《王統明鏡史》(Rgyal rabs gsal ba’i me long)中,也有詳盡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