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與禪 解析心道法師觀音思想的具體實踐
2021-12-15

靈鷲山無生道場以「慈悲與禪」為宗風,是北台灣知名的觀音道場,楊士偉借重當代研究觀音菩薩類型的文獻資料,從佛典中的觀音思想串聯禪與慈悲的關係。在觀音信仰裡,禪與慈悲的關係,表現在觀音菩薩從世間音聲入手,修行耳根圓通;成就之後,再以聽聞眾生的音聲救度眾生。耳根圓通既是坐禪的法門,又是成就後救度眾生的手段與力量來源。慈悲心的大用要徹底發揮,就必須以深層禪定為根基。
楊士偉發現,傳統經論裡,禪與慈悲的關係論述簡略了些。他藉由心道法師「寂靜修」的修行歷程,及不同場合的參禪體驗與開示文本,分析心道法師以平安禪四步驟,具體實踐觀音思想。甚至進一步體證出靈性空間,一個多元共生、相互依存的生態空間,先後建設世界宗教博物館和生命和平大學兩大志業。
對初學者來說,平安禪四步驟是由粗入細,逐漸強化專注的力度的次第,以利進入正行的「聆聽寂靜」。對熟悉方法的行者,每一個步驟都是藉由覺知、清楚、專注,顯露出覺性或靈性。「聆聽寂靜」的要旨是「捨識用根」,消除我執後,無私平等的慈悲心由此開展出來。
心道法師的「禪與慈悲」,簡單來說,「禪」就是修養,「慈悲」就是德行。修養是要往內看,要內斂;「德行」是要往外做。至於禪就是一個「無我」,能夠無我就有禪;不能夠無我,什麼禪也沒有。慈悲就是用無我的心去實踐菩薩道。
剖析心道法師慈悲觀的現代意義,傳統的慈悲觀偏重在以布施者的角度面向大眾,是單向的;心道法師的慈悲觀是雙向的,更強調從每個人都是生命共同體的體悟中,致力於彼此的合作互補,一起改善現實的環境,特別是當前地球的生態危機。
心道法師強調,靈性就是生態,生態就是靈性。萬物各有靈性、各有記憶體、各有其存在的功能與使命,彼此要能和諧相依、共存共榮,才會有良好的生存條件與空間。這一切都要從禪修而來,「禪修中發起一切的作用」。
「當前地球生態危機的根源,是因人心離開了清淨純善,走向貪瞋癡慢疑五毒的慾念,造成種種災難。必須發現真正的問題源頭,找到造作者,只有造作者覺醒,人類共同生存的危機,才有化解的希望。」心道法師認為,造物者就是我們每個人的起心動念,要解決生態問題,就必須扎根於靈性的教育。
心道法師說,生態根源於靈性,唯有靈性覺醒,才會體會到地球危機。透過懺悔消除一切內心的負面,放下執著,息滅五毒,回歸靈性的真心,以此共振萬物的能量,體會萬有相濟共存、生命多元共生的本質,才是解決之道。
有願就有力!總結心道法師籌建生命和平大學的願景與使命,就是期盼「愛地球、愛和平」精神能遍及全世界,人人都能學習多元共生、相依共存的理念,讓這份理念喚醒人類靈性覺醒、開啟轉換,一方面為地球帶來療癒之道,教育人們懂得保護地球、愛護生態環境;另一方面為全人類帶來愛與和平,找出實踐和平的完善機制,培育和平種子,在世界各地傳播和平的理念,推動和平,消弭戰爭與衝突,創造充滿愛與和平的地球家。
文/王蘭英
圖/文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