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遊觀音路~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名譽教授 立川 武藏
2021-12-14

在佛教神譜中的菩薩裡,這次我要討論最受歡迎的觀音(觀自在)。
1.「觀音」及「觀自在」之名在玄奘翻譯的《般若心經》中亦登場的「觀自在」,是avalokiteśvara的翻譯。此梵文單字,是由avalokita與īśvara組成的複合詞。avalokitadez是由「觀見,洞察」之動詞而衍生的分詞。此分詞是「avalokita」,在玄奘的翻譯中,指的是「觀看」的行為。
「īśvara」這個語詞,在自由自在的情況下,也有「自在之人」的意思。「觀自在」,則可以解釋為「在觀看一事上能自在者」(能觀見者)。將avalokiteśvara解釋為觀自在,似乎是在唐代的玄奘三藏以後。另一方面,古代梵文的寫本裡,也可見avalokita-svara的名稱。svara的意思是聲音,可以認為「觀音」或「觀世音」是這個梵語名的翻譯。
「觀世音」(avalokita-svara)意指「聽聞處於苦難的人(世)之聲(音)」,也就是有「聽聞(世之)音者」的意思。可以將avalokita思考成過去分詞,把avalokita-svara解釋為「擁有聽到聲音的人」,也就是「聞音者」之意的所有複合語。到九世紀中葉為止,西藏語譯的意思定為「能御覽者」。這個情況下,用敬語「御覽」,意思是「菩薩能理解眾生之聲」的意思。
2.檢討比較法華經的漢譯
《法華經》的漢譯,目前留下以下三種。
(1)竺法護譯《正法華經》大正藏,263號,286年。
(2)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大正藏,261號,406年
(3)闍那崛多及達磨笈多譯《添品妙法蓮華經》大正藏,264號,601年。
這些漢譯應比現存之梵語寫本保留了更古老的形式。
3.《觀音經》中所述之現世利益
《觀音經》中提及觀音如何拯救人。但是,在觀音救人的情況,有一個約定的條件,就是「一心稱名、稱其名號」。
4.觀自在(觀音)的形貌
考察印度保留了什麼樣的觀自在像。(略過尼泊爾、藏傳佛教、中國、韓國的觀音形象)
5.日本的觀音信仰-三十三観音靈場
在日本,西國三十三觀音靈場和秩父三十四觀音靈場等皆是知名觀音。前者的寺院,從第一號和歌山縣那智山青岸渡寺,數到三十三號的岐阜縣谷汲山華嚴寺。
現今也有許多人到這些靈場巡禮,最後再到訪萬願寺的谷汲山。也有像淺草觀音或是大須觀音(本來在岐阜縣大須,現在在名古屋)的觀音寺,因為與特定土地的連結極深,因而加上當地地名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