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03
法會
讀給您聽

華嚴經「十地品」說法 發菩提三心利眾生

靈鷲山聖山寺2020華嚴法會,恭請首座了意法師講授5堂《華嚴經》第六會的「十地品」,了意法師一句句講解經文,帶領大眾一睹《華嚴經》的瑰麗風華,領略《華嚴經》的智慧如海。一切眾生因為妄想執著,不能看見本來面目,透過了意法師的講經,初步帶領大眾進入「十地品」,認識菩薩要做的10件事情,發願好好把握生命,時時刻刻看見本心。

《華嚴經》以信、解、行、證的結構,完整呈現由凡轉聖的成佛之道。在梵文裡,十地的「地」代表等級或位階;在中文裡,「地」能生萬物,萬物有情依地而生。佛典中,常以「地」形容能生長功德的菩薩行。在第六會,金剛藏菩薩接受了解脫月菩薩、海會大眾及如來的加持祈請,為想求諸佛甚深智慧的大眾,演說菩薩修學的「十地法門」。

靈鷲山開山住持心道法師說:「華嚴就是把菩提心種在每個種子裡面,讓眾生都有成佛的心,讓所有的眾生全部都有智慧,讓每一個種子都連結覺悟的種子,連結一切所有的生命,讓所有的學習都是正覺的道路。」學員們感恩了意法師有次第的宣說,隨著法師慈悲講經開示,進入華嚴不可思議世界,也願意發心精進修行,一同成就生命覺悟的華嚴世界。

今年了意法師講授內容著重在「十地品」中的初地「歡喜地」、二地「離垢地」、及三地「發光地」。前三地的修行在於落實「世間善法」,轉換過去不好的習慣。若從《華嚴經》的「十度波羅蜜」切入,前三地的學習著重在「布施、持戒、忍辱」,但不論初地或十地的菩薩,修行的核心都離不開「菩提心」,而方法離不開「禪」,用功離不開「心」。

菩提心就是要有三心:「深心、直心、大悲心」。「深心」就是要「依解而行,累積資糧」,也就是要發善心、將善根深深的種在心底,深到與佛相等,也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再來是「直心」,關鍵點是:「以求佛智,同念真如」,菩薩發願要證得跟佛一樣的智慧。第三個是「大悲心」,菩薩對待所有的生命,因為感同身受而產生悲憫。菩薩發起這三心,而進入初地「歡喜地」。歡喜地菩薩由於專注於布施,越布施越是歡喜。也因為相信諸佛親證的實相,菩薩在種種修行中身心歡喜、遠離各種害怕與恐懼,並能將這些善業廣為回向,同時在內心不斷發願利益眾生。

進入到第二地「離垢地」,為了和眾生親近,菩薩發願能夠成為眾生的依怙,因此二地菩薩持守戒律:「攝律儀戒、攝善法戒,以及攝眾生戒」,戒就是「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菩薩菩薩受持同樣的戒律,了解各種行為的因果,知道應該要怎麼做,不會只是為了自己解脫。在靈鷲山四期教育的阿含期之中,五戒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都是為了能遠離煩惱和痛苦。了意法師說:「這就是菩薩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因為心心念念都是眾生,菩薩持守種種戒律是為了眾生的幸福,從細微的心心念念,到外在明顯的行為舉止,在在都是以「如何饒益眾生?如何不傷害眾生?」為首要考量。

到了第三地「發光地」的菩薩,觀察到一切眾生有各種無量苦惱,發心救度眾生,希望能讓眾生安住在涅槃。為了讓自己能夠攝受眾生,菩薩不能離開「多聞」,透過聽聞法,如是正思惟,從禪的觀照中實證真相,發起四無量心「慈悲喜捨」,才能從實證的智慧中變化出種種方便,幫助眾生離苦得樂。

文/柯玫如 圖/寶祥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