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20
禪修
讀給您聽

春臨明心性 安住本無相--2019靈鷲山春安居禪關啟關

新歲伊始,春雨初降,告別往年的舊塵瑣事,迎接嶄新的一頁。除了環境的整頓清潔,我們的心靈更需去除妄念雜想,讓思緒安寧沉穩,不讓俗事纏綑。靈鷲山佛教教團春安居在此春降時節展開,在開山住持心道法師與僧眾引領下,透過坐禪、行禪等修行方式,在七七四十九天的閉關禪修期間內找回本心。

春安居禪關每日自清晨起,出家僧眾與在家居士即於圓通寶殿早課坐禪,平日生活於都市的人們,繁忙的交通、緊張的步調,眼耳被工作、家務等俗務充塞,毫無喘息,內心思慮也為此紛亂失序,煩惱由此而生。在靜謐無聲的禪堂裡盤腿調息,收攝內心,在悠長的一呼一吸間,牽絆自己的雜亂心念一一沉澱、掃除殆盡。 身為重要的禪修道場,禪即是靈鷲山佛教教團的中心,行住坐臥,無一不含藏禪意,每日禪修課表中的功法亦如是,想像自己如樹挺立,手腳仿若春萌的枝枒般伸展,活動筋骨的同時,也是與自己的身體對話,覺知自我,身心方能安頓不偏不攲。

這日霧罩山頭,茫不見海,僧俗眾人於靈鷲山羅漢步道間抬手邁步、凝神行禪,雖鳥啼處處、蟲鳴不絕,在專注穩定的步履中斂聚心念,雖天地博奧、然萬物歸一,群物圍繞中更加深刻體驗無處不是禪的真義。然而未參加過禪修的大眾,多半對「行禪」存有好奇及疑惑,這與一般的行走又有何不同?回到禪堂,經由引導法師提點,才知道當緩緩提起腳尖向前、當腳掌再度輕輕觸到地面,讓心念牽動著身體,將覺知置於足上,感覺自己與周遭環境的互動,每一個細微的觸感,無不帶著修行的禪心,日常生活中不曾留意的小動作,其實都是對自我內心的觀照。

在靈鷲山春安居禪修閉關的日課中,有一堂名喚「吃包子」,未曾經歷的人不禁好奇:難道吃包子也是一種修行?的確,佛家稱禪存於行住坐臥生活作息中,那麼進食飲水又何嘗不是一種修行?持碗時「拇指扣碗口、四指托碗底」的龍含珠,不僅是一種自我修養的威儀,也是端正體態的表現,每一口細細咀嚼中,感受發酵過的麵香、蔬食共成的鮮滋味,禪的存在是五感共同覺知的。

一日的行禪、坐禪下來,想必已清理不少平日俗世沉積的雜念妄想、騰出心靈的空間,讓給智慧的話語,灌溉滋養心性。心道法師開示時表示:「禪修即是一種自明的工作,也就是『心外無物』,要自明覺性,反觀回照,看到自己覺性的無物無相。禪修即是找到安定自己的方法。禪修主要是讓我們靈明獨耀,而不是束縛我們覺性種種的變化,透過禪修,放下一切妄念執著,才能顯現我們無執無礙赤裸的本來面目。」心道法師且用最淺顯易懂的句子,讓人清楚明白何為禪修、何以禪修,在種種禪修課程的自我觀照中,破除執迷,找到自我的本性,沒有外務的束縛,才是真正的自在。

近年「斷捨離」的興起與風行,讓許多人逐漸認知斷絕過多物品、捨棄不必要的慾望,才能離開諸多煩惱,禪修閉關也是一種心靈的「斷捨離」,也是真正找到自在安樂的途徑。走一趟靈鷲山,參加一場禪修閉關,在斷絕與俗世的接觸中,清楚需捨的執念為何,在禪修的自我觀照中,更加認識自己的本心與覺性,了解「心外無物」的清靜,於是滅絕煩惱,究竟離苦得樂。 文、圖/新媒體部